中风后遗常见症状的针灸取穴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疾病被诊断出来,生活环境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很多以前少见的疾病,现在也逐渐成为常见病。中风就是其中一个病,并且越来越常见。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疾病最容易引起中风,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和梗塞性中风,西医称为脑出血和脑梗塞。发病急骤,病情严重,损伤部位不同引起的症状不同。在过了急性期后,会引起各种不同的后遗症状,如偏瘫、吞咽障碍、手脚畸形等等。
我们都知道针灸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最常用方法,也是最能有效改善后遗症状的疗法。下面我们就将常见的后遗症状取穴方法介绍一下。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以同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可以活动,但是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的患者常常卧床不起,完全丧失一切生活的能力。
临床上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减弱,肌力大约为4 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症状重,肌肉力量更低,约为2 4级;全瘫: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肌力约为0 1级。
所以,针灸治疗主要是恢复肢体肌力和调整畸形为主。针灸取穴以阳明经络穴位为主,因为阳明经多气多血,常见取穴有: 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风市、梁丘、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 。
常规针刺,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中风损伤了脑干中的舌咽神经会引起吞咽障碍,主要是指食物不能顺利通过口、咽、喉、食道,进入胃部的一种症状,主要表现为进食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吞咽障碍可影响进食从而影响身体吸收营养物质,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对于吞咽障碍的针灸治疗,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及腧穴“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的原理,可远近选穴组方,中风后“舌强不语”“类噎膈”多为气、血、痰、瘀阻塞经脉,致经筋、经脉失濡养而致。针刺治疗于相应穴位可以活血化瘀祛痰,调节咽部神经功能的重建,从而改善吞咽能力。
取穴主要以“舌三针”为主,常用选穴为: 风池、翳风、完骨、舌三针。
舌三针定位:廉泉穴及左右旁开各1寸。
廉泉穴定位:位于人体的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在颈部正中线与喉结正上方横皱纹交叉处。
操作方法: 选用1.5寸的毫针,风池穴、完骨穴针尖向对侧下颌角方向直刺,缓慢进针约1.2寸,翳风穴向对侧翳风穴透刺,进针约1.2寸,行小幅度的提插捻转,针感感传至咽喉部为佳;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次每穴行针约30秒。廉泉穴针刺时让患者稍稍头后仰,充分暴露颈部,针尖向舌根部直刺,进针约1.3寸即可,可不提插捻转,其余二穴操作同廉泉,留针30分钟。
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由中风引起的面瘫属于中枢性面瘫。主要是由于面神经核上行通路的部位受损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对侧睑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睑裂以上能皱眉、提眉、闭眼、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相同,没有额纹变浅或消失。常伴有面瘫同侧肢体瘫痪、腱反射异常,没有味觉、泪液、唾液分泌障碍、听力没有明显改变。
中枢性面瘫的取穴仍以局部取穴为主,但是得加上头部的穴位,常用穴位有 :太阳、耳门、牵正、下关、地仓透颊车、水沟、翳风、风池、百会、头皮针的颞前线。
其中,头皮针的 颞前线定位 :位于头颞部两鬓内,从额角下部向耳前鬓发外引一斜线,自颔厌穴到悬厘这一段。
这是很多中风患者会出现在综合征,肩手综合征是指患者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及肩关节疼痛,并使手功能受限。因疼痛较重并发肌肉挛缩。它通常影响一个肢体,但也可影响多个肢体或身体的任何部分。
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主要还是以循经取穴为主,常用穴位有: 肩髃、肩贞、曲垣、肩髎、曲泽、极泉、内关、腕骨、后溪。
重用泻法,特别极泉、内关、曲泽几个穴位需要针刺至神经干,使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抽搐一下,产生放电感;肩部的穴位肩髃、肩贞、肩髎需要用长针透刺;后溪穴需透向合谷,捻转泻法。
中风后很多患者会出现手部畸形,常表现为手指不能打开,屈曲握固,肌张力较高,常常伴有手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足部畸形常常表现为足内翻和足下垂,这是影响中风患者不能行走的严重因素,表现是足部向内翻折或不能上抬背伸。
对于手足的畸形得重用泻法和透刺方法。手部畸形除了上面提到的 后溪透刺合谷,还可以使用火针点刺八邪穴。 八邪穴属于经外奇穴,定位在在手背,第1 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具体操作可见以下视频:中风后手掌打不开,火针治疗效果立竿见影
对于足部畸形,不论是足内翻还是足下垂,足踝周围的穴位可以透刺,如 丘墟透照海,解溪透申脉等,或者用火针点刺解溪、申脉、照海、丘虚等穴。
2022-07-22
mcxzy 阅读 25 次 更新于 2025-04-19 01:49:2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症状:一侧眼睑不能闭合或抬起,嘴角下垂,伸舌偏向患侧,口角流涎。取穴:太阳、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合谷。针灸方法:太阳可沿颧弓内缘进针,向颊车透刺。四白可直刺触及骨孔,有放电感出现。风池可刺向结喉,深达1.5~2寸。地仓与颊车可相互透刺。2、中风后遗症之失语针灸什么穴位 症状:不能回答问...

  • 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的方法 1、主穴 肩髎、曲池、八邪、手三里、外关、合谷、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太冲。2、配穴 ①口眼歪斜 地仓、峡车、下关、攒竹、丝竹空、承泣、太阳。②吞咽困难 颈咽六针。③尿频、尿急 气海、关元、天枢、中极。针灸治疗中风偏瘫还应根据患者病情、时机,...

  • 1、口眼歪斜取穴 主穴:听会、地仓、合谷、迎香 配穴:风池、水沟、颊车、丝竹空等。2、半身不遂取穴 主穴:肩俞、曲池、外关、合谷、环跳、委中、足三里、阳陵泉、太冲。配穴:手三里、大柱、风市、承山、解溪等。针灸治疗中风偏瘫还应根据患者病情、时机,在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进行,切勿盲目施针...

  • 阳明经多气多血,中风后期可针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恢复气血,疏通经络。另外手部有一个穴位对手部屈伸不利效果特别好,叫中渚穴定位于手背部,相当于是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即在第4、5掌骨间的凹陷处,取穴时掌心向下,在手背部第4、5指指缝间掌指关节后可以触及到凹陷,即是该穴位。

  • 脑中风或夏天面部受凉后均可出现口眼歪斜、流口水,所以面瘫流口水一般作为中风病和周围性面瘫进行治疗。周围性面瘫流口水取口周穴位、下肢穴位,如地仓、颊车、迎香、承浆。作为中风病治疗,不单纯是口周围,要综合中风病本身进行全身取穴,如百会、足三里、水沟,属于督脉。中医针灸治疗面瘫、流口水效果非常...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