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精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病(Disease Diagnosing)与辨证(Syndrome Identifying),都是认识疾病的过程。辨病即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的原因、性质和病位为目的,从而根据证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辨病与辨证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诊疾病,一为确立证候。
  中学是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强调“证”的辨析和确立,然后根据“证”处方遣药,施以治疗。但中学临床上从来就少不了“辨病论治”的方法。特别是在中学理论体系构建之初,证的概念尚未从病中分化出来,当时就是以“病”作为辨析目的的,治疗也就依据病来进行。如《内经》十三方基本上是以病作为治疗靶点的。其后,《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以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金元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以病为辨治目的的“专病”性著作,如刘完素的《三消论》、熊笏的《中风论》等。即便在近代,中学在注重“辨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运用“辨病”思维。如中学对肺痨、肺痈、肠痈、湿疹、疟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虫病等病的防治,也是基于辨病的思维。因此,中学的辨病思维与辨证思维是同时存在的,交织在一起的。但由于中学对病的认识仍停留的宏观水平上,缺乏对其的细微机制的研究,没有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的病理机制,也不可能从细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去认识其相应机能的失常,因而在西学东渐之后,中学的辨病思维受到很大的冲击,以原来的与辨证思维同时应用,并驾齐驱,变成基本上被淘汰的地位,而辨证思维因是中学所特有的,反映了中学的诊治疾病的特色,故得以迅猛的发展,成为中学诊治疾病思维方法的主流。2023-02-27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2 19:57:3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辨生理病理:若一时性气逆而作,无反复发作史,且无明显兼证者,属暂时的生理现象,无需治疗。若呃逆反复发作,兼证明显,或出现在其他急慢性病症过程,因外感、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而发,可视为呃逆病证。2.寒热虚实:呃逆初起,呃声响亮,气冲有力,连续发作,脉弦滑者,多属实证;...

  • 一、内治法 (一)肺胃热盛多发于颜面部,以口唇鼻侧多见,皮损为群集小水疱,灼热刺痒;伴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于,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分析:鼻为肺之窍,胃经环绕面唇,风性上行,故肺胃热盛多发于面、鼻、唇。肺胃热盛,津液布散失常,则皮肤起小水疱;风热毒邪蕴蒸皮肤...

  • 妊娠病辨证要点: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最后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产后病“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3.中医辨病与辨证...

  • 1.辨证要点 ①辨虚实:病之初期,发热、肢体疼痛、抽风、昏迷为实证;病之后期,肢体萎软、瘫痪,甚则肌肉萎缩者,为虚证或虚中夹实。②辨证候:发热,咳嗽,咽痛,吐泻者,多邪犯肺胃;发热,肢体疼痛,转侧不利者,多邪注经络;肢体萎软,瘫痪畸形者,多为气虚血滞或肝肾亏损。2.治疗原则 初期...

  • 辨证要点:辨病因、辨轻重、辨兼证。病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疾病影响、先天不足。病机:脾胃受损,津液消亡 轻重:1)疳气——+疳证之初期,症状较轻。病机:脾胃运化不健。症见形体消瘦、面黄发枯;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精神欠佳,多发脾气。治疗:以和为主。2)疳积&m...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