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的开放分类,共收录词条72个(含子类)。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BL。与足少阴肾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水。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至额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头顶部百会穴;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的外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回出来在项部的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柱两旁到腰中,进入脊旁筋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从腰部挟脊继续下行,经臀横纹中点的承扶,到腘窝部的委中;它在背部的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下行,通过髋关节部足少阳胆经的环跳,向下沿大腿后面行走,在腘窝部与前支经脉会合于委中穴处,继续下行,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于外踝后方的昆仑,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经气于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足太阳膀胱经病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志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等。如:小腹偏肿而痛,癃闭或遗尿,癫狂,寒热,头痛,目痛,鼻塞,鼻血,项强,腰脊疼痛,髋部不能屈,腘部掣强,小腿肚及脚痛,痔,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小便不通,遗尿,疟疾,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项,背,股,臀部和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症。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分布在内眦、眉头、前头、后头、项、背、腰、臀、骶、大腿、腘、小腿、踝、足、趾端等部位。
本经腧穴 足太阳膀胱经共六十七穴,原穴为京骨穴,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大钟穴。据《甲乙》及《金鉴》等书载,计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通谷、至阴。太阳为阳气大盛在身体之最外的意义,所以本经对外界赤 *** 反应也较频繁,与各脏腑大都有腧穴关系与肾经相表里。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总图
特定穴 原穴 京骨
络穴 飞扬
郄穴 金门(注:跗阳为阳蹻脉的郄穴)
募穴 五输穴 井穴(金):至阴
荥穴(水):足通谷
输穴(木):束骨
经穴(火):昆仑
合穴(土):委中
下合穴 三焦下合穴:委阳
膀胱下合穴:委中
交会穴 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穴名
足太阳膀胱经
足阳明胃经
督脉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经
阳蹻脉
阴跷脉
阳维脉
神庭



百会


脑户


大椎




陶道


睛明





大杼


风门


附分


跗阳


申脉


仆参


金门


曲鬓


率谷


浮白


头窍阴


完骨


头临泣



环跳


八会穴 骨会:大杼
血会:膈俞
八脉交会穴 申脉(通阳蹻脉)
背俞穴 肺:肺俞
心包:厥阴俞
心:心俞
肝:肝俞
胆:胆俞
脾:脾俞
胃:胃俞
三焦:三焦俞
肾:肾俞
大肠:大肠俞
小肠:小肠俞
膀胱:膀胱俞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治病证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脏腑、神志病。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查看 部位
主治
睛明*
内眦
目疾
攒竹*
眉头
头痛、目赤肿痛
眉冲
前头
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曲差
前头
头痛、鼻塞、鼻衄
五处
前头
头痛、眩晕、癫痫
承光*
前头
头痛、鼻塞
通天
前头
头痛、眩晕、鼻塞、鼻衄
络却
后头
头晕、耳鸣、癫狂
玉枕
眉头
头项痛、目痛、鼻塞
天柱*

头痛、项强、鼻塞
头项部:头、项、目、鼻疾患,神志病
大杼*

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风门*

伤风、咳嗽、项强、胸背痛
肺俞*

咳嗽、气喘、止血、骨蒸、鼻塞
厥阴俞

咳嗽、心痛
心俞*

咳嗽、吐血、心痛、惊悸、健忘、癫痫
督俞

心痛
膈俞*

咳嗽、吐血、呕吐
1~7椎侧第1行:心、肺疾患为主
肝俞*

胁痛、吐血、目眩、水肿、背痛
胆俞*

胁痛、黄疸、囊狂痫
脾俞*

腹胀、泄泻、痢疾、黄疸
胃俞*

胃宛痛、呕吐、肠鸣
三焦俞*

肠鸣、腹胀、呕吐、腰背强痛
9~13椎侧第1行:胃肠疾患为主,胸肺疾患次之
肾俞*

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腰痛、水肿、耳鸣、耳聋
气海俞

肠鸣、腹胀、痛经、腰痛
大肠俞*

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关元俞

泄泻、腰痛
小肠俞*

腹痛、泄泻、遗尿
膀胱俞*

遗尿、腰脊强痛
中膂俞

泄泻、腰脊强痛
白环俞

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骶疼痛
上髎

小便不利、带下、阴挺,腰痛
次髎

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
中髎

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腰痛
下髎

小便不利、带下、便秘
会阳

泄泻、痔疮、带下
14椎~臀侧第1行:肠及妇科、前阴病
承扶*
大腿
腰骶臀股部疼痛
段门
大腿
腰痛、下肢痿痹
浮郄
大腿
股腰部疼痛,麻木
委阳

腹满、小便不利、腿足挛痛
委中*

小便不利、遗尿、腰痛、下肢瘙痒、腹痛,吐泻
腘以上:局部疾患及肠疾患
穴名
部 位
主治
附分

项强、肩背拘急
魄户

咳嗽、肺结核、项强、肩背痛
膏肓*

咳嗽、气喘、肺结核、健忘、遗精
神堂

咳嗽、气喘、胸闷
譩譆

咳嗽、肩背痛、疟疾、热病
膈关

胸闷、嗳气,呕吐
1~7榷侧第2行:胸、肺疾患
魂门

胸胁痛、呕吐、背痛,黄疸
阳纲

肠鸣、腹痛、泄泻
意舍

腹胀、呕吐、泄泻
胃仓

胃脘痛、腹胀
肓门

腹痛、便秘
9~13椎侧第2行:胃、肠疾患
志室*

遗精、小便不利、腰脊强痛
胞肓

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秩边*

小便不利,痔疾、腰骶痛
14~21椎侧第2行:肠及妇科、前阴病
合阳
小腿
腰脊强痛
承筋
小腿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承山*
小腿
便秘、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飞扬
小腿
头痛、目眩、腰腿疼痛
跗阳
小腿
头痛、腰骶疼痛,下肢瘘痹
昆仑*

头痛、项强、目眩、腰痛、难产、癫痫
仆参

足跟痛、癫狂痫
申脉*

目赤、失眠、头痛、眩晕,腰腿酸痛、癫狂痫
金门

头痛、癫痫
京骨

头痛,项强、腰腿痛、癫痫
束骨

头痛、项强、目眩、腰腿痛、癫狂
足通谷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囊狂
至阴*
趾端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准产,胎位不正
项、目、鼻、背、腰疾患,痔疾,神志病,以及下肢后侧疾患
2022-10-17
mcxzy 阅读 179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9:43:0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足太阳膀胱经,共有六十七穴,起点是睛明,位于目内红肉区域。第一组穴位包括攒竹、眉冲和曲差,它们依次排列,接着是五处和上承光,这两组穴位向上延伸。通天络向下连接玉枕,天柱则位于发际的大筋之上。大杼和风门位于肺经,心俞、督俞和膈俞是心、督、膈三经的交汇点。接下来的穴位按照肝胆脾胃的顺序...

  • 足太阳膀胱经脉起于目内眦,过头、项、背部,根据“上病下取”之理,昆仑穴可治疗头面五官病[10]。 足太阳膀胱经经脉过腰部及下肢,止于足小趾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昆仑穴可治疗经脉病[10]。 昆仑穴为膀胱经之经穴,属足太阳经,位于外踝后,太溪为肾经之原穴,属足少阴经,位于内踝后,二穴阴阳相合...

  • 昆仑穴别名下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相关如下:1、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2、主治:腰腿疼痛、下肢的活动障碍及肌肉萎缩,下肢的痿痹症必选穴位;3、配穴:上肢配以外关穴,颈部配以后溪穴,腰部配以委中穴。

  • 昆仑穴位于外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的凹陷处,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具有下列作用:1、治疗项背疼痛:昆仑穴是膀胱经的穴位,膀胱经从巅顶走向后背,因此昆仑虚可治疗颈椎以及后枕部疼痛;2、治疗腰骶部疼痛:太溪穴与昆仑穴位置相对,两者同时针刺可治疗腰骶部疼痛;3、治疗踝关节疼痛:昆仑穴可用于治疗...

  • 大杼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位于后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低头在脖子后可以找到一块凸起的骨头,是第七颈椎,第七颈椎下方的骨头是第一胸椎,后正中线距离肩胛骨内缘的距离是3寸,一半是1.5寸,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就是大杼穴,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大杼穴的功效和作用具体如下:1...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