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粉贴在涌泉穴的作用

 涌泉穴(即两脚心)是临床上常用穴位。将药物敷贴涌泉穴,用橡皮膏或伤湿止痛膏等固定,使药物通过穴位而作用于体内,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本法治法简便,操作简单,病人容易接受,疗效可靠,尤适用于老年人、儿童及术后患者。现介绍几则有效的治病妙方。
  高血压病 取蓖麻仁5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克、冰片10克、生姜150克。前四味药各研细末。生姜捣烂如泥,加入药末调和成膏状,每晚贴双足涌泉穴,7天为1个疗程,连用3~4疗程。贴药期间停用一切降血压药。
  神经衰弱 酸枣仁9克,柏子仁9克,高度粮食酒适量。将二味中药研成末,用酒调拌成泥状,分别涂于手表大小的两块纱布上,然后贴敷于双足涌泉穴,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每晚睡前贴上,翌日早起取掉,连续7~10次,对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头痛、头昏有良效。
  咯血 鲜大蒜12克去皮,捣成泥状,加硫磺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3克,研匀后,分别涂于两块纱布上(手表大的面积),然后贴敷于双脚涌泉穴,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日调换1次。为避免局部皮肤发红起泡等反应,可先在涌泉穴皮肤上涂一层薄石蜡油或凡士林等,一般贴敷3~4次,咯血应好转。另外,这种方法治疗鼻蛆,疗效亦佳。
  小儿赤眼 黄连适量打粉,水调贴双足涌泉穴。每天一换,宜连用3~5天。
  小儿恶心呕吐 胆星(炒黄)、朱砂各等份为末,白胡椒粉1克,加葱适量,共捣为膏,做成两小饼,贴双足涌泉穴。隔日一换,宜贴2~3次。
  胎气及寒气上逆引起的呕吐 用吴茱萸15克、鲜姜30克,捣烂贴双足涌泉穴。
  小便不通,少腹急胀 水仙头2个、蓖麻子30粒,共同捣烂,贴双足涌泉穴。一夜一换,宜贴2~3次。
  肾虚腰痛、夜尿频 肉桂15克、附子9克,捣为细末,酒调贴双足涌泉穴。一夜一换,宜连贴3~5天。
  口眼喎斜 半夏、天南星、附子各9克,研细,加葱头20个,共同捣烂,于睡前贴双足涌泉穴。
  小儿流涎 可用天南星研为细末,以食醋调成糊,涂敷双足涌泉穴,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过夜即洗去,连敷数日。
  小儿夜啼 将酸枣仁10克捣烂,搓为药丸,临睡前贴敷于双足涌泉穴,次晨揭去,连敷数次。
  热证咳喘 取桃仁、生山栀各10克,胡椒、糯米各10粒,共捣至烂,每晚用蛋清调敷于双足涌泉穴。
  小儿腹泻 对于湿热腹泻的患儿,用苍术和苦参分别研成细末,热重者二味用量取1:3配方,湿偏重者以3:1配方。用时以食醋调敷于双足涌泉穴,包扎固定,5~10小时换药一次。对于腹泻轻者换药时间可稍延长。
  口舌溃疡 可用吴茱萸10克,研成细末,以鸡蛋清调和,敷贴于双侧双足涌泉穴,每日换药一次,连用3~5天。
  百日咳 取鲜紫皮大蒜5枚,敷料长宽各1.5寸,胶布2条各2寸。先将大蒜瓣(即蒜头)捣成蒜泥为度。把蒜泥敷贴脚底涌泉穴,用敷料固定,男左女右,每次敷药24小时。
  鼻出血 取大蒜一枚,去皮,捣如泥状,做成小饼子。左鼻出血敷贴在右涌泉穴,右鼻出血者敷贴在左涌泉穴,双鼻出血者敷贴双涌泉穴。2016-04-12
mcxzy 阅读 63 次 更新于 2025-04-18 03:36:5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涌泉穴(即两脚心)是临床上常用穴位。将药物敷贴涌泉穴,用橡皮膏或伤湿止痛膏等固定,使药物通过穴位而作用于体内,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本法治法简便,操作简单,病人容易接受,疗效可靠,尤适用于老年人、儿童及术后患者。现介绍几则有效的治病妙方。高血压病 取蓖麻仁5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克...

  • 一般来说,所谓的脚底实际上就是永泉穴。 生姜片可通过涌泉穴进入肾经,并具有补肾补阳的作用。 它可以改善肾阳虚,阳痿,早泄和夜间遗精的症状。 一般来说,姜粉会长时间涂在脚底,不会太有害。

  • 穴位贴敷是中医外治的方法之一,把生姜粉拌凡士林,在睡前涂抹在足底的涌泉穴,可在睡眠中祛湿。而生姜是去痰湿的利器,痰湿体质者可适当吃姜。打成果汁时,为避免水果过于寒凉,也会建议把姜片一起打入,对于肠胃的消化与蠕动,有较好的效果。肠胃容易胀气,或是消化不良的人,适合餐与餐的中间吃水果 ...

  • 中医学理论认为:足部有三阴经和三阳经,足部受药后通过三阴三阳传入相应脏腑。足贴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睡眠、舒缓疲劳、改善便秘、口臭及腹胀现象;活化细胞,排出体内湿气,缓解足底和关节部位的压力。中药足疗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其有邪者,渍行以汗”可见当时已提倡用沐浴疗法了。马王堆汉墓...

  • 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祛湿效果,但不能排毒。艾草足贴先不管药粉是不是因为发生化学反应而变黑,单从药粉变潮湿、变黑来说,也不能代表就是除湿邪或排毒了。湿邪涉及许多方面,常见表现有舌苔腻、胃部不适、大便稀溏、肢体酸重或水肿等,是否祛除要依靠临床症状来定。至于“排毒”一词,中医很少使用,...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