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中医小知识:足少阳胆经



每天一个中医小知识:足少阳胆经。
经络循环:
足少阳胆径起于眼外角(瞳子髎))向上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沿预项部至肩上,进入锁骨上窝。耳部分支,从耳后入耳中,经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外眦部分支.从目外眦下走大迎,再向上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行预部,会合前脉于缺盆,内行进入胸中,通过横隔,络肝。属胆,沿胁肋内,下达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入髋关节部。
主干脉从缺盆下经腋部、侧胸、胁肋部,下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膝外缘,行腓骨之前,达外踝前,沿足背部,止于足第4趾外侧端(足窍阴)。足背部分支,从足背上分出,沿第1、2跖骨之间,止于大趾端,接足厥阴肝经。
主要病候:
脏腑病:口苦、目眩、疟疾等;经脉病: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操作要点:风池穴宜向下斜刺。肩井穴不可深刺,渊液、辄筋、日月、京门、带脉穴均宜斜刺,不可直刺。
主治要点:
瞳子髎主治目疾;听会主治耳疾;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主治头目耳疾;本神主治神志病;阳白主治目疾;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主治头目、神志病;风池主治头目鼻和神志病;肩井主治预肩痛;渊液、辄筋主治胸肋痛;
日月主治肝胆病;京门主治肾、膀胱病;带脉主治妇科病;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治疗以下肢痿痹为主;阳陵泉主治胆及下肢病;光明主治目疾;悬钟治疗以头项病为主;五墟主治胁肋痛;足临泣、地五会主治。头目病;侠溪、足窍阴主治耳、目及热病。
2023-05-04
mcxzy 阅读 178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4:55:0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每天一个中医小知识:足少阳胆经。经络循环:足少阳胆径起于眼外角(瞳子髎))向上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沿预项部至肩上,进入锁骨上窝。耳部分支,从耳后入耳中,经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外眦部分支.从目外眦下走大迎,再向上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行预部,会合前脉于缺盆,内行进入胸中,通过横隔...

  • 1. 足少阳胆经起始于瞳子髎,止于窍阴,包含四十四穴。2. 该经脉起点在眼眶边缘的瞳子髎,向上至头角,再沿耳后、颈部和手少阳经络前方,至肩部返回,交织于手少阳经络之后,进入缺盆。3. 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前行至眼眶边缘前方。另一分支自大迎穴出发,与手少阳经络相合,下至缺盆,穿膈膜,联系肝...

  • 人体经脉中,足少阳胆经是一条重要的经络,它从穴位瞳子髎开始,一路延伸至窍阴,共计四十四穴。经脉的起点位于眼眶边缘的瞳子髎,向上延伸至头部的头角,而后沿耳后下行,沿着颈部,行走在手少阳经络的前方,抵达肩部,然后返回并交织于手少阳经络之后,进入颈部的缺盆部位。其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继续前行...

  • 中医认为,肝胆相属,均属于五行之木,木的性情意味着生火,即肝木生心火,心火推动胆木,胆汁才会下降。胆的阳气与木的特性相呼应,过度生火会引发口苦症状。这一理论揭示了胆与心脏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足少阳胆经作为沟通胆的气血循环的路线,将胆的信息传导到全身,诊断胆问题可以从这条经络入手。足少...

  • 足少阳胆经的作用有治疗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足少阳胆经简称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共四十四穴,原穴为丘墟穴,络穴为光明穴,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能治疗发热病,主要大致在足部以下,他的性质介于阴阳之间。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