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示意图 膀胱经穴位图

1 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示意图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夹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的后面,沿着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2 足太阳膀胱经特效穴位图 攒竹:正坐或仰卧,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主治视物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跳动,头痛,面瘫,呃逆。
睛明:正坐或仰卧,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主治各种眼病,如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可缓解头痛,鼻塞,腰痛等。
大杼:正坐或俯卧,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头痛,目眩,咳嗽,鼻塞,颈项强急,肩胛酸痛,中风,癫痫,喉痹等。
气海俞:俯卧,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痛经,崩漏,痔疮,腰痛,肠鸣腹胀等。
关元俞 :俯卧,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泄泻,小便不利,遗尿,腹胀,腰痛等。
委中:俯卧,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中间。主治腰痛,髋关节屈伸不利,腘肌挛急,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癫疾反折;丹毒,疔疮,发背,腹痛,吐泻,中暑,自汗盗汗,疟疾,遗尿,小便难等。
承山:俯卧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主治腿痛转筋,腰背痛,脚气;腹痛,便秘,疝气;鼻衄,痔疾,癫疾等。
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头痛,项强,肩背拘急,目眩,鼻衄,惊痫,难产,疟疾,腰骶疼痛,脚跟肿痛等。

3 足太阳膀胱经疏通功效 疏通方法:大腿后面中线即是膀胱经,按经络循行顺序各敲打几分钟即可,但因为其位置比较难以敲打,也可以用压腿的方式锻炼膀胱经。
疏通功效:1.全身排毒,调节水液,维持身体代谢平衡;2.男性保健,有壮阳功效。

4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症以及神志病;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与其他相关的脏腑病症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以及项背,腰,臀部和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

2022-12-31
mcxzy 阅读 171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7:14:1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因为喜欢,所以先说他——足太阳膀胱经——属于阳经,人人两条,左右各一。受手太阳小肠经之交,从头走足,络肾属膀胱,脉长八尺,多血少气,寄于壬水,申时(下午15—17时),左右各67个穴 1.睛  明(jìng  míng)是起始穴 位置取穴:在目内眦边缘去内眦角约一分许取之 主治...

  •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膀胱经。其主要特点和循行部位如下:循行起始: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达额部,并在头顶部左右交会。分支循行:一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达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然后分别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

  •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至额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头顶部百会穴;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的外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回出来在项部的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柱两旁到腰中,进入脊旁筋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从腰部挟脊继续下行,经臀横纹中点的承扶,到腘窝部的委...

  • 1、本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2、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

  • 足太阳膀胱经共67个腧穴(图8-55),主要可以治疗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以及项、背、腰、臀、下肢后侧等部位的疼痛。 图8-55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二)腧穴歌诀 足太阳穴六十七,睛明目内赤肉藏,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寸半上承光,通天络却玉枕昂,天柱后际大筋旁,大杼挟脊第一行...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