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针灸疗法历史远远流长,穴位理论也不好概之由谁创立。随着针灸医疗实践的发展,中医的穴位理论相随而来。公元前5-2世纪《黄帝内经》对人本穴位有过一个较详细记载。公元282年皇甫谥参照《黄帝内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编写了《针灸甲乙经》。公元3-4世纪的晋代绘制出《《明堂流注图》。1026年宋代的王惟一对穴位又作了一次考证和补充,并制了第一个经穴铜人模型。1601年赵文炳绘制《铜人明堂图》,分前、后、左前、右后四张。杨继洲著《针灸大成》。解放后,国家对中医的针灸疗法很重视,在实践的同时,使这一理论更有疾速发展。2011-05-03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 谭世发教授
生物学及基于生物学模式的西方医学的巨大进步与现代前沿科学的最新发现及基于这些最新发现提出的关于生命及实现生命统一体之信息源、生物体之物理现象与化学现象因果关系之质疑,同样使人感到极大兴趣。
近年来,西方一些学者提出了“生物光子理论”,并在医疗实践中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虽然,这些学者也坦然承认,他们的演说目前还不被西方主流科学所接受,但其敢于突破传统认识,大胆探索的勇气值得称道;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新的医学模式的建立无疑是一个催化剂,应予重视。本文拟介绍生物光子理论及实践的某些进展,并对该理论与中医学说的相容性及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生物光子理论、生物光子现象及生物光子性质的某些发现
光子与生物光子
本世纪早期,研究光现象的科学家开始对物质的传统理解提出挑战。由于这方面的研究,于是出现了一种新模式—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及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组成。此一原子结构的微卫星系统藉电磁力得以维持,若电磁力消失,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物质也将停止存在[1]。
此一“行星”模式出现后不久,一些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如Plank、Bohr、Debroglie、Schodinger、Pauli、 Heisenberg、Dirac等的研究就使我们接触到一个十分陌生未曾想过的亚原子世界。物质的原子单位是非常难于理解的具有双重性的存在。取决于如何看待,有时显示为粒子,有时显示为波,此种双重性也可以显示为粒子或电磁波的光展现出来。更近些时候,物理学家David Bohm提出,物质,无论其质量大小,实质上皆由高度凝聚的光组成,其运动速度低于光速,因而呈现为固态[1]。
Einstein将光的最小计量单位称之为“量子”,也就是现时我们所称之光子。所有光子的弥散在性质上都是电磁[1]。
1941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Szent—Gorgyi注意到,生物科学并非如机械论者宣扬的那般完备,“看起来似乎失去生命的某些事实,而失去了这些,任何生命的真正理解是不可能的。”Frohlich在随笔中写到:“生物学能适应超越物理学的法则吗?”,而Rosen则提出,不是物理学作为演绎工具统治生物学,而是生物学强迫物理学改变自己,或许最终将超出现在的认识[2]。
Adey提示,物理的而不是化学的变化是代表细胞交际(The cells Communication)的信号流的特征[2]。
F.A.popp 在实验研究中描述了一种被称之为来自生命组织的超弱光子弥散现象,并认为,正常细胞弥散稳定的光子流,即生物光子(Biophoton)。设想生物光子在活体内是信息的载体,是物理调节的渊源,而不是如主流派所认为的是物理活动的结果。当细胞不再处于平衡状态时,生物光子弥散即会增加。由此推断,细胞内环境平衡的任何紊乱均可导致体内平衡信息流(光)的改变。犹如将石子投入平静的水池时可以想象的那番情景,一个细胞生物光子弥散的改变将最终导致邻近细胞生物光子弥散的紊乱。此一偏离和谐振荡的光的转变最终也将导致和谐的破碎,形成病态[1][2]。
A.S.pressman, 1968年在其所著《电磁场与生命》一书中复习了当时已进行过的数百种试验,结论是:电磁场可以三种形式被机体利用,a、机体可利用电磁能获得关于环境的信息;b、可为组织利用并在机体内调节;c、可能被用于机体间之交际。科学家在以上三个领域进行了探索,在从细菌、蜂到鸽这些有机体如何利用地磁场定向方面作了许多工作。Adey强调电磁场在细胞间交际的重要性,并把细胞电磁信号形容为细胞间的“悄语”。 F.A.Poppp则把生命体弥散出的生物光子、电磁波解释为从细胞分化、生长调节到酶活性与免疫反应的调节信号。德国科学家Gunther Becher基于其对白蚊群体的研究,假设存在非化学信息体系,在群体内,白蚊能感知其它的生物场。 Becher发现,非常微弱的电流可对细胞DNA进行调节,刺激产生一种所谓反分化(dedifferentiation)现象。更近些时期,Reba Goodman Ann Shirley-Headerson发现,非常微弱的低频场能够通过改变细胞DNA产生蛋白在DNA水平上影响细胞[3]。
电磁能依据其在物体上的作用可分为粒子两种(ionizing and nonionizing),粒子场有很高的光子能,有可能将电子撞离原子,形成电离子。能量较低的场称之为非粒子场,其主要作用是使物体加热[3]。
Adey 认为,细胞膜表面是弱场相互作用的关键部位,电磁能对从细胞膜受体发出到达细胞内部的信号产生影响,即使是这些场非常微弱。何况,这些作用可因高度谐调的生物分子过程而放大,而此一过程也只有用非线性电磁与非平衡物理模型才可理解。该氏还认为,不仅弱场(weak non-thermal fields)可引起生物效应,而且生物电磁(生物光子)也是这个世纪最有意义的新科学前沿之一[3]。
生物光子现象的某些实验依据
M.M.van Benschpten在作类似EAV药物试验时观察到,患者可能忘记手握电极,而试验却能照样进行。对此,该氏最初的解释是:患者的生物场可从体表扩展到足以获得受试药物信息范围。随着光量子诊断法的发展,该氏对此作了另一种假设:药物实验时信息的传递不是通过电,而是通过生物光子。为了验证这一假设, Benschoten安装了一个12英寸长的有机玻璃管,两端开口,有一个槽可安装有色滤板。实验发现,放置铜管电极于有机玻璃管中,于距离12-18英寸处指向患者,可始终产生准确的药物试验结果。当放置有色滤器以决定光子离散波长(a discrete wavelength)是否与试验结果有关时,发现仅只靛色滤器阻断试验,其它有色滤器无任何作用。于是该氏断定,这个场绝不是电性质的,因为试验时挪用有色滤器由数层塑料作成,应能阻断任何以电为载体的信息传导[4]。
为了证明生物光子是细胞间相互交际的工具,Popp作了以下实验:在两只密闭的石英玻璃瓶中,分别放入活细胞培养皿。随后在一只玻璃瓶中加入病毒,使细胞发生感染,再将两只瓶子接触,另一只瓶中的细胞同样也发生了感染。但当用非石英玻璃瓶重复同样试验时,病毒却不能扩散到第二只瓶中。我们知道,石英玻璃可窗透紫外线光,而普通玻璃则不能,于是Popp得出结论,紫外线可传播病毒生物光子脉冲[1]。
Omura 通过0—环试验,研究放置于患者可视范围内之试验物电磁场信息能否通过光进入患者眼睛。试验时将一纯a-链球菌玻片置于患者前面,并保持一定距离,结果看到如下现象:a、当链球菌感染患者注视该玻片时0—环试验即呈弱阳性;相反,当其它条件相同,若患者闭眼,或虽未闭眼,但因眼前放置障碍物,无法看到玻璃片时,0—环试验则不出现弱反应;b、当非链球菌感染患者手持a—链球菌玻片,同时注视如上述放置于相同距离具有同一试验物的玻璃片时,则显示相同的0— 环试验反应[5]。此一试验不仅显示了光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同时反映出具有相同立体特征、同一分子结构的物质弥散相同频率电磁辐射,产生共振。
生物光子的某些相关性质
(1)、DNA是生物分子信息传递与储存的介质
M.M.van Benschpten经过大量实验后发现,放置于检查者腕部的装有DNA D30的玻璃瓶能有效阻断检查者信息对受检查信息的干扰,而若将DNA D30标本置于患者手中,则可阻断所有生物光子共振试验,使0—环试验不再发生反应。Popp认为,生物光子信息传递与储存是以DNA为介质的,Benschoten的实验结构显然支持Popp结论[2][4]。
(2)、生物光子弥散的氧能源性
M.M.van Benschpten在实验中令患者暂停呼吸数秒,此时生物光子反应消失,表明生物光子弥散的氧能源(气)(oxidative origin)性质。该氏假定,暂时性缺氧可使线粒体能量减少到足以明显减少光子弥散的程度,使之低于测定阈值。同时,Benschoten还在另一组屏蔽肺经能量的试验中制造了一个缺氧阻断生物光子弥散的能量等同状态 [4][6]。
(3)、血液是体内生物光子信息传递的最佳通道
根据Bjorn Nordenstrom医学博士的研究,血液是内器官代谢活动产生的电磁信息传递的最佳通道,体内任何其它解剖结构对电流的阻力均大于血液的200%。 Benschoten则发现PC-6(内关)穴弥散的生物光子与全部十二经及复杂的生物光子场相关,而此一生物光子场又与神经介质、氨基酸、激素及酶相关 [4][6]。考虑到,内关穴是血管汇聚之处,临近三个动脉,因此极易与全身血液所含信息发生共振,就不会感到难解。
(4)、生物光子弥散是紫外线调制的红外辐射
1992 年,德国人Poul Eckhoff提出,生物光子试验法是以红外光谱为基础的,由于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癌细胞可用红外光谱鉴别,因而生物光子试验法可用于探查恶性组织。为了验证此一假设,实验中采用了可通过红外线的滤镜,发现生物光子试验可正常进行,不受干扰,而试验挪用的滤镜实际上消除了可见光。更有趣的是,摄影用的紫外滤镜可阻断全部生物光子实验,即使是这种滤镜可允许红外线与可见光通过。结论是:生物光子弥散是紫外调制的红外辐射。
生物光子理论在临床医学的应用
阴—阳向量平衡测定
M.M.van Benschpten在Omura双指0—环试验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光子理论及中医学说,创立了一种称之为“阴—阳向量平衡测定(Yin—Yang Vector balance test )”的方法,用于疾病理诊断、药物试验及治疗等临床医学的许多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该氏利用此一方法不仅对淋巴病变、高胆固醇、慢性疲劳、乳腺疾病、卵巢激素紊乱、病毒及细菌感染、癌症、奶制品的危害、牙科填充物之汞中毒、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狼疮Sjogren 氏综合症、多发性硬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抗磷脂血栓病(Antiphospholipid thrombosis disease)、甲亢、硅乳房植入病、秃发、精神病、HIV感染与AIDS病)等的病因病理定性定位诊断、治疗及通过药物试验寻找有效治疗方案与中药复方组方等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而且还利用此一方法的高度灵敏与简便,对疾病早期的亚临床状态的诊断及防治作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4][7][8] [9]。
此外,利用生物光子弥散测定,还对中医理论的一些方面,如经络穴位与体内器官的对应关系、不同穴位生物光子弥散的特异性、气功能量的性质等进行了研究[4][8][9][10][11]。
奥能色针疗法(Esogetic colorpuncture.ECT)[1]
1987 年,德国自然疗法及时性针灸医生Peter Mandel在能量弥散分析体系、针—脉冲疗法、感应疗法(induction therapy)及色声疗法的基础上,开始构思一种可包容所有疗法的整体疗法模式。考虑到本法应是生命的深奥知识(the esoteric wisdom of life)与生命过程的能量原则(the energetic principles)的结合,所以创造了一个新术语——奥能(esogetics)。Mandel关于奥能医学的概念是,古代深奥教义的主要原则与现代能量科学思维及中医基础的合成。
ECT疗法是以不同颜色的光频经由针灸穴位及经络向体内导入信息,借以重建内环境平衡。之所以决定利用针灸体系,利用其皮肤穴位及经络作为引导光进入能量解剖(The energetic anatomy)的通道,受到下列研究的支持:(1)俄罗斯Nowosibirk临床及实验医学研究所和研究人员证明,经络可以是光的通道;(2)Orm Bergold 发现,人类光子受体并非如逻辑上看来只限于视网膜,而是相当广泛,实际上可见于所有组织。
由于穴位对各种刺激(针、热、冷、压等)都起反应,Mandel推论,穴位也应对光刺激发生反应。由于穴位与器官、身体结构及功能相对应的特殊性,针灸穴位的利用就为光进入人体内环境提供了一个比先前的光疗更有效的途径。经过广泛实验, Mandel断定。“特定针灸穴位真正与特定光色有特殊关联”。而且,所有穴位只相应于3对互补色(红/绿、橙/兰、黄/紫)之一对。利用互补平衡穴位能量的治疗方法的形成,标志着ECT的实际诞生。
光波通过皮肤受体进入,这些受体对光和色(光的固有振动成分)作出反应。根据Popp的说法生物光子允许一个比沿着神经通道传递的电脉冲更快的脉冲交际。利用生物光子,脉冲不通过神经传递,而是通过细胞的原子结构扩散到机体的最小成分中去。根据共振原理,最小的振动将激发最大的效应。色针可经由紊乱区域传递信息到体内,并借助固有的共振力帮助发生障碍的功能系统康复。
ECT 是根据Mandel氏能量弥散分析体系与Kirlian摄影结合进行的。治疗前及治疗后Kirlian摄影法仔细追踪能量状态的微妙变化,光疗的特殊目的是纠正Kirlian摄影显示的能量失衡。根据Mandel氏的治疗模式,探寻疾病的更深层次的原因,ECT特别调身体、意识与精神之间相互作用。除用于缓解身体症状外,本疗法也设计用于扩展自我意识,轻轻“解开”并消除任何创伤、情感伤痕及存留于微妙的能量体系并使失衡及病态得以延续的负性信念。
生物光子理论与中医学说的相容性
生物光子理论是对中医整体观念的订合同支持及发展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表现为,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精神与身体的统一、生命与环境的统一。此一深刻的具有哲理性的认识一直是中医学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各个方面的指导原则。西方医学虽也对本身的局限性有所觉察,近年来开始提倡医学模式的转变,无奈其主导思想上根深蒂固的机械论的桎梏至今仍牢牢地束缚着医疗实践。
17世纪,当Descarter提出“人犹如机器”的模式后,就产生了精神与肉体分离的概念,标志着哲学与医学传统的深刻而根本的分离。由于允许对身体进行解剖及创伤性检查,又不再有可能损害灵魂本身的顾虑,这就为现代医学铺平了道路。但是正如Oaul pearsall博士在其《超级免疫》一文中所述,“很不幸,我们忘记了重新把它们安装在一起”[12]。
许多前沿科学家感到,西方生物学的主导模式虽也有用,但也局限,因而努力探索一种理解限定生命状态的基本过程的新途径。这些科学家正在试图回答关于生物整体性、交流、组织及整体性形成途径诸类问题。在前沿科学家正在创立的新生物学框架内,整体才真正大于部分的总合,并认为在实现此一整体性的交际(Communication)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电磁能[2]。
以生物光子理论看来,亚临床状态可能提示机体调节与统一功能之失衡,能够引起症状的生化结构与功能改变并非疾病的“原因”,而是整体不谐调的反映。许多前沿科学家认为,细胞交际的破坏是癌症过程的重要部分,因而强调电磁能作为信号的作用[2]。这里,我们在中医模式的与新生物波之间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立场:平衡与和谐就是健康,失衡与不谐即是病态。
在许多前沿科学家的新生物学概念中,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也是一个极为关注的领域。Mandel认为,疾病与痛苦是阻滞个体展现自身潜能的病理能量或难于专注于自己生命之路的信号,常常是由于过去的创伤所引起的能量系统中`。因而,要达到持久的治愈,不仅需要消除现体症状,还需要将患者带回可能触及“我为何人,何以在此”的精神体验中去。所以认为色针提供了一个利用光促进意识、无意识及超意识之间信息交流,清除创伤之能量蓄积,支持个体进化的精确体系 [1]。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生物光子理论的提倡者对精神与身体关系的认识与传统中医的观念又是如何的相似。
应用生物光子测定技术对气功师发放的外气的研究证明,外气弥散具有磁性特征,是生物光子的弥散。日本Hiroshi Motoyama博士的研究显示,发放外气时计算机控制的AMI设备测定到能量弥散加强。在其他学者的实验中,若12X6X1/8英寸之铝板放置于是气功师的CV—20(百会)穴及K—1(涌泉)穴、即显示屏蔽,不再有生物光子弥散。同时,实验还发现了日照与生物光子弥散的关系。所以认为,气功能量源于天地之环境能量[10]。这不仅与古典气功理论相符,而且尤其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统一。
生物光子理论是对中医“气”的概念的证实与深化
中国传统医学常强调“气”的作用,可以说,在中医学说中若取掉“气”这一概念,就是取掉核心,就是中医哲理的离散。但,气为何物,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甚至是怀疑派攻击的把柄。在这一方面,生物光子理论作了一些具体的回答。
中国医学不仅承认“气”的存在,而且将气分为两种,阴和阳,两者相互相成,维持人体的健康与和谐。Mandel将气之阴阳比拟为电系统与电磁波运动现象之正负两极。由于光在本质上是电磁,光现象又涉及电磁波的恒久不息的震荡,此一震荡的给定界限,在中医模式中即可形容为类似阴—阳参数。因此,气可以类比为前沿科学家用以形容光现象的具体化了的特殊表象[1]。
卓越的生物电磁(BEM)研究者 W.Ross Adey声称,不是化学现象,而是物理现象形成生物分子系统信号及能量传递的特征。强调有机体控制与调节的性质从化学到物理方面的转变,就直接指向了东方医学、针灸学及广泛称之为能量医学的许多治疗体系。法国免疫学家Jacques Benveniste正在致力于研究稀释的顺势疗法制剂,根据常规生物医学理论,这些制剂,从统计学上讲,并无活性物质存留,不应有生物活性,所以 Benveniste设想,在实验室观察到的生物活性传递的试管内效应只能用电磁场作用解释[3]。
作为中医学理论基本框架的“气”,在西方科学中没有直接的对应物,虽然“气”常常被译作“能”,但仍与生物化学为基础的生物学难以对应。 Frohlish、Delgiadice等在其著作中描述了一种新生物学理论,该理论假设,此一重要能量与化学的不同,与Manfred Porkert所译的“气”作为构型能量(Configuration energy)极为相似[3]。
有人将先天之气看作是遗传信息在经络系统的投射,此与Popp的生物光子模型非常类似。根据Popp的生物光子模式,相干(coherent)电磁波被认为是来自DNA的投射。该氏提示,生物光子是物理调节与控制之源,可能涉及生长过程等许多方面,或许生物光子代表了形态生成场全息投射的某种类型。基因可能起传递及受体的作用,转入生物场信息中。因此,在生物光子、分子发生学、形态生成场及经/先天之气间似乎存在非常广泛的类似[2]。
此外,生物光子理论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广泛研究,也为中医讲究个体化的治疗模式与复方组方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及许多启迪[3][6][8][13]。
生物光子其它可能的作用机制
生物光子作用机制中存在夹带现象
具相同立体特征,同一分子结构的物质,弥散相同频率的电磁辐射,产生共振,是广泛认同的关于生物光子作用机制的解释。那么,对于已行动原有生物特性及分子结构因而已不再能以原有频率弥散电磁辐射的病理组织而言,又是以何种方式还原其固有频率因而恢复其功能的呢?著者认为,不能忽视光子振动中夹带(entrainment)现象的存在。
Joshua Leeds在其《节律、共振与夹带》一文中写道:当我们研究外部节律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时,会遇到一种久为人知却鲜作讨论的现象。我们的机体具有自律机制,常使人们自身与别的节律相匹配,并且模仿或者趋同于大于自身的脉动节律,这就是夹带现象,夹带是共振的一个方面,但是,共振的一种重大扭曲。正如 Goldman所说“由于夹带现象,你可以改变一个物体的自然震荡形式,并用另一物体的不同的震荡形式替代之”,并认为夹带是能量守恒的一种经济手段。 Jonalea Hoffman还认为夹带现象意味生命体都在不断地试图彼此保持和谐[14]。声学中存在夹带现象,光学中也应如此,二者都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在生物光子作用机制中,注意夹带现象的存在,就可能使我们对生物体固有震荡节律的封闭理解,变得更为开放,对于外界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病变与康复的机制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生物光子作用机制中可能有下丘脑—植物神经系统的参与
Joshua Leeds在论述声音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时指出,第10对脑神经不仅到达耳部,同时也分支到胸腹内脏。正是由于迷走神经的这一分布特征,凡能引起耳膜震荡的声音刺激,也同时会使许多内脏器官产生震动[14]。根据德国解剖学家Helmut Becher的研究,视网膜—下丘脑束起源于视细胞间的视网膜多极植物细胞[10]。由于下丘脑对植物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而植物神经又广泛分布于人体内脏。由此可以推断,光色刺激一旦到达视网膜,就能传至下丘脑,也会对所有内脏器官有相应的广泛的作用。
生物光子理论对于中医研究、中医现代化、中医与西医互融与相通,应该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虽然还不能冀望借以解释中医学的所有问题,但我们不必再面对企图硬将中医学纳入西医生物化学模式寻找对应物的圆孔楔方铆的尴尬,毕竟是另树新帜。我们禁锢于生物医学模式已有很长时间,而且常常由于近年来西方医学前所未有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不知自省,因而情不自禁地排斥不符合主流派认识的见解,以至于离开此一模式就停止了思维。然而,为了中医现代化的需要,为了中西医合璧的未来医学的需要,我们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力,从当代前沿科学的最新进展中寻找出路。我们知道,在许多方面,中医学都带有浓厚的能量医学色彩,因而生物光子理论应该是一种适当的选择。正如Mantak chia据说:前沿科学家对于生命信息与能量特征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推进东西方医学的结合,在这一点上讲,我们是在共同的土地上播种,截然不同的二十一世纪医学将是收获的一个部分2011-05-04
生物学及基于生物学模式的西方医学的巨大进步与现代前沿科学的最新发现及基于这些最新发现提出的关于生命及实现生命统一体之信息源、生物体之物理现象与化学现象因果关系之质疑,同样使人感到极大兴趣。
近年来,西方一些学者提出了“生物光子理论”,并在医疗实践中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虽然,这些学者也坦然承认,他们的演说目前还不被西方主流科学所接受,但其敢于突破传统认识,大胆探索的勇气值得称道;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新的医学模式的建立无疑是一个催化剂,应予重视。本文拟介绍生物光子理论及实践的某些进展,并对该理论与中医学说的相容性及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生物光子理论、生物光子现象及生物光子性质的某些发现
光子与生物光子
本世纪早期,研究光现象的科学家开始对物质的传统理解提出挑战。由于这方面的研究,于是出现了一种新模式—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及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组成。此一原子结构的微卫星系统藉电磁力得以维持,若电磁力消失,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物质也将停止存在[1]。
此一“行星”模式出现后不久,一些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如Plank、Bohr、Debroglie、Schodinger、Pauli、 Heisenberg、Dirac等的研究就使我们接触到一个十分陌生未曾想过的亚原子世界。物质的原子单位是非常难于理解的具有双重性的存在。取决于如何看待,有时显示为粒子,有时显示为波,此种双重性也可以显示为粒子或电磁波的光展现出来。更近些时候,物理学家David Bohm提出,物质,无论其质量大小,实质上皆由高度凝聚的光组成,其运动速度低于光速,因而呈现为固态[1]。
Einstein将光的最小计量单位称之为“量子”,也就是现时我们所称之光子。所有光子的弥散在性质上都是电磁[1]。
1941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Szent—Gorgyi注意到,生物科学并非如机械论者宣扬的那般完备,“看起来似乎失去生命的某些事实,而失去了这些,任何生命的真正理解是不可能的。”Frohlich在随笔中写到:“生物学能适应超越物理学的法则吗?”,而Rosen则提出,不是物理学作为演绎工具统治生物学,而是生物学强迫物理学改变自己,或许最终将超出现在的认识[2]。
Adey提示,物理的而不是化学的变化是代表细胞交际(The cells Communication)的信号流的特征[2]。
F.A.popp 在实验研究中描述了一种被称之为来自生命组织的超弱光子弥散现象,并认为,正常细胞弥散稳定的光子流,即生物光子(Biophoton)。设想生物光子在活体内是信息的载体,是物理调节的渊源,而不是如主流派所认为的是物理活动的结果。当细胞不再处于平衡状态时,生物光子弥散即会增加。由此推断,细胞内环境平衡的任何紊乱均可导致体内平衡信息流(光)的改变。犹如将石子投入平静的水池时可以想象的那番情景,一个细胞生物光子弥散的改变将最终导致邻近细胞生物光子弥散的紊乱。此一偏离和谐振荡的光的转变最终也将导致和谐的破碎,形成病态[1][2]。
A.S.pressman, 1968年在其所著《电磁场与生命》一书中复习了当时已进行过的数百种试验,结论是:电磁场可以三种形式被机体利用,a、机体可利用电磁能获得关于环境的信息;b、可为组织利用并在机体内调节;c、可能被用于机体间之交际。科学家在以上三个领域进行了探索,在从细菌、蜂到鸽这些有机体如何利用地磁场定向方面作了许多工作。Adey强调电磁场在细胞间交际的重要性,并把细胞电磁信号形容为细胞间的“悄语”。 F.A.Poppp则把生命体弥散出的生物光子、电磁波解释为从细胞分化、生长调节到酶活性与免疫反应的调节信号。德国科学家Gunther Becher基于其对白蚊群体的研究,假设存在非化学信息体系,在群体内,白蚊能感知其它的生物场。 Becher发现,非常微弱的电流可对细胞DNA进行调节,刺激产生一种所谓反分化(dedifferentiation)现象。更近些时期,Reba Goodman Ann Shirley-Headerson发现,非常微弱的低频场能够通过改变细胞DNA产生蛋白在DNA水平上影响细胞[3]。
电磁能依据其在物体上的作用可分为粒子两种(ionizing and nonionizing),粒子场有很高的光子能,有可能将电子撞离原子,形成电离子。能量较低的场称之为非粒子场,其主要作用是使物体加热[3]。
Adey 认为,细胞膜表面是弱场相互作用的关键部位,电磁能对从细胞膜受体发出到达细胞内部的信号产生影响,即使是这些场非常微弱。何况,这些作用可因高度谐调的生物分子过程而放大,而此一过程也只有用非线性电磁与非平衡物理模型才可理解。该氏还认为,不仅弱场(weak non-thermal fields)可引起生物效应,而且生物电磁(生物光子)也是这个世纪最有意义的新科学前沿之一[3]。
生物光子现象的某些实验依据
M.M.van Benschpten在作类似EAV药物试验时观察到,患者可能忘记手握电极,而试验却能照样进行。对此,该氏最初的解释是:患者的生物场可从体表扩展到足以获得受试药物信息范围。随着光量子诊断法的发展,该氏对此作了另一种假设:药物实验时信息的传递不是通过电,而是通过生物光子。为了验证这一假设, Benschoten安装了一个12英寸长的有机玻璃管,两端开口,有一个槽可安装有色滤板。实验发现,放置铜管电极于有机玻璃管中,于距离12-18英寸处指向患者,可始终产生准确的药物试验结果。当放置有色滤器以决定光子离散波长(a discrete wavelength)是否与试验结果有关时,发现仅只靛色滤器阻断试验,其它有色滤器无任何作用。于是该氏断定,这个场绝不是电性质的,因为试验时挪用有色滤器由数层塑料作成,应能阻断任何以电为载体的信息传导[4]。
为了证明生物光子是细胞间相互交际的工具,Popp作了以下实验:在两只密闭的石英玻璃瓶中,分别放入活细胞培养皿。随后在一只玻璃瓶中加入病毒,使细胞发生感染,再将两只瓶子接触,另一只瓶中的细胞同样也发生了感染。但当用非石英玻璃瓶重复同样试验时,病毒却不能扩散到第二只瓶中。我们知道,石英玻璃可窗透紫外线光,而普通玻璃则不能,于是Popp得出结论,紫外线可传播病毒生物光子脉冲[1]。
Omura 通过0—环试验,研究放置于患者可视范围内之试验物电磁场信息能否通过光进入患者眼睛。试验时将一纯a-链球菌玻片置于患者前面,并保持一定距离,结果看到如下现象:a、当链球菌感染患者注视该玻片时0—环试验即呈弱阳性;相反,当其它条件相同,若患者闭眼,或虽未闭眼,但因眼前放置障碍物,无法看到玻璃片时,0—环试验则不出现弱反应;b、当非链球菌感染患者手持a—链球菌玻片,同时注视如上述放置于相同距离具有同一试验物的玻璃片时,则显示相同的0— 环试验反应[5]。此一试验不仅显示了光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同时反映出具有相同立体特征、同一分子结构的物质弥散相同频率电磁辐射,产生共振。
生物光子的某些相关性质
(1)、DNA是生物分子信息传递与储存的介质
M.M.van Benschpten经过大量实验后发现,放置于检查者腕部的装有DNA D30的玻璃瓶能有效阻断检查者信息对受检查信息的干扰,而若将DNA D30标本置于患者手中,则可阻断所有生物光子共振试验,使0—环试验不再发生反应。Popp认为,生物光子信息传递与储存是以DNA为介质的,Benschoten的实验结构显然支持Popp结论[2][4]。
(2)、生物光子弥散的氧能源性
M.M.van Benschpten在实验中令患者暂停呼吸数秒,此时生物光子反应消失,表明生物光子弥散的氧能源(气)(oxidative origin)性质。该氏假定,暂时性缺氧可使线粒体能量减少到足以明显减少光子弥散的程度,使之低于测定阈值。同时,Benschoten还在另一组屏蔽肺经能量的试验中制造了一个缺氧阻断生物光子弥散的能量等同状态 [4][6]。
(3)、血液是体内生物光子信息传递的最佳通道
根据Bjorn Nordenstrom医学博士的研究,血液是内器官代谢活动产生的电磁信息传递的最佳通道,体内任何其它解剖结构对电流的阻力均大于血液的200%。 Benschoten则发现PC-6(内关)穴弥散的生物光子与全部十二经及复杂的生物光子场相关,而此一生物光子场又与神经介质、氨基酸、激素及酶相关 [4][6]。考虑到,内关穴是血管汇聚之处,临近三个动脉,因此极易与全身血液所含信息发生共振,就不会感到难解。
(4)、生物光子弥散是紫外线调制的红外辐射
1992 年,德国人Poul Eckhoff提出,生物光子试验法是以红外光谱为基础的,由于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癌细胞可用红外光谱鉴别,因而生物光子试验法可用于探查恶性组织。为了验证此一假设,实验中采用了可通过红外线的滤镜,发现生物光子试验可正常进行,不受干扰,而试验挪用的滤镜实际上消除了可见光。更有趣的是,摄影用的紫外滤镜可阻断全部生物光子实验,即使是这种滤镜可允许红外线与可见光通过。结论是:生物光子弥散是紫外调制的红外辐射。
生物光子理论在临床医学的应用
阴—阳向量平衡测定
M.M.van Benschpten在Omura双指0—环试验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光子理论及中医学说,创立了一种称之为“阴—阳向量平衡测定(Yin—Yang Vector balance test )”的方法,用于疾病理诊断、药物试验及治疗等临床医学的许多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该氏利用此一方法不仅对淋巴病变、高胆固醇、慢性疲劳、乳腺疾病、卵巢激素紊乱、病毒及细菌感染、癌症、奶制品的危害、牙科填充物之汞中毒、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狼疮Sjogren 氏综合症、多发性硬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抗磷脂血栓病(Antiphospholipid thrombosis disease)、甲亢、硅乳房植入病、秃发、精神病、HIV感染与AIDS病)等的病因病理定性定位诊断、治疗及通过药物试验寻找有效治疗方案与中药复方组方等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而且还利用此一方法的高度灵敏与简便,对疾病早期的亚临床状态的诊断及防治作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4][7][8] [9]。
此外,利用生物光子弥散测定,还对中医理论的一些方面,如经络穴位与体内器官的对应关系、不同穴位生物光子弥散的特异性、气功能量的性质等进行了研究[4][8][9][10][11]。
奥能色针疗法(Esogetic colorpuncture.ECT)[1]
1987 年,德国自然疗法及时性针灸医生Peter Mandel在能量弥散分析体系、针—脉冲疗法、感应疗法(induction therapy)及色声疗法的基础上,开始构思一种可包容所有疗法的整体疗法模式。考虑到本法应是生命的深奥知识(the esoteric wisdom of life)与生命过程的能量原则(the energetic principles)的结合,所以创造了一个新术语——奥能(esogetics)。Mandel关于奥能医学的概念是,古代深奥教义的主要原则与现代能量科学思维及中医基础的合成。
ECT疗法是以不同颜色的光频经由针灸穴位及经络向体内导入信息,借以重建内环境平衡。之所以决定利用针灸体系,利用其皮肤穴位及经络作为引导光进入能量解剖(The energetic anatomy)的通道,受到下列研究的支持:(1)俄罗斯Nowosibirk临床及实验医学研究所和研究人员证明,经络可以是光的通道;(2)Orm Bergold 发现,人类光子受体并非如逻辑上看来只限于视网膜,而是相当广泛,实际上可见于所有组织。
由于穴位对各种刺激(针、热、冷、压等)都起反应,Mandel推论,穴位也应对光刺激发生反应。由于穴位与器官、身体结构及功能相对应的特殊性,针灸穴位的利用就为光进入人体内环境提供了一个比先前的光疗更有效的途径。经过广泛实验, Mandel断定。“特定针灸穴位真正与特定光色有特殊关联”。而且,所有穴位只相应于3对互补色(红/绿、橙/兰、黄/紫)之一对。利用互补平衡穴位能量的治疗方法的形成,标志着ECT的实际诞生。
光波通过皮肤受体进入,这些受体对光和色(光的固有振动成分)作出反应。根据Popp的说法生物光子允许一个比沿着神经通道传递的电脉冲更快的脉冲交际。利用生物光子,脉冲不通过神经传递,而是通过细胞的原子结构扩散到机体的最小成分中去。根据共振原理,最小的振动将激发最大的效应。色针可经由紊乱区域传递信息到体内,并借助固有的共振力帮助发生障碍的功能系统康复。
ECT 是根据Mandel氏能量弥散分析体系与Kirlian摄影结合进行的。治疗前及治疗后Kirlian摄影法仔细追踪能量状态的微妙变化,光疗的特殊目的是纠正Kirlian摄影显示的能量失衡。根据Mandel氏的治疗模式,探寻疾病的更深层次的原因,ECT特别调身体、意识与精神之间相互作用。除用于缓解身体症状外,本疗法也设计用于扩展自我意识,轻轻“解开”并消除任何创伤、情感伤痕及存留于微妙的能量体系并使失衡及病态得以延续的负性信念。
生物光子理论与中医学说的相容性
生物光子理论是对中医整体观念的订合同支持及发展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表现为,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精神与身体的统一、生命与环境的统一。此一深刻的具有哲理性的认识一直是中医学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各个方面的指导原则。西方医学虽也对本身的局限性有所觉察,近年来开始提倡医学模式的转变,无奈其主导思想上根深蒂固的机械论的桎梏至今仍牢牢地束缚着医疗实践。
17世纪,当Descarter提出“人犹如机器”的模式后,就产生了精神与肉体分离的概念,标志着哲学与医学传统的深刻而根本的分离。由于允许对身体进行解剖及创伤性检查,又不再有可能损害灵魂本身的顾虑,这就为现代医学铺平了道路。但是正如Oaul pearsall博士在其《超级免疫》一文中所述,“很不幸,我们忘记了重新把它们安装在一起”[12]。
许多前沿科学家感到,西方生物学的主导模式虽也有用,但也局限,因而努力探索一种理解限定生命状态的基本过程的新途径。这些科学家正在试图回答关于生物整体性、交流、组织及整体性形成途径诸类问题。在前沿科学家正在创立的新生物学框架内,整体才真正大于部分的总合,并认为在实现此一整体性的交际(Communication)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电磁能[2]。
以生物光子理论看来,亚临床状态可能提示机体调节与统一功能之失衡,能够引起症状的生化结构与功能改变并非疾病的“原因”,而是整体不谐调的反映。许多前沿科学家认为,细胞交际的破坏是癌症过程的重要部分,因而强调电磁能作为信号的作用[2]。这里,我们在中医模式的与新生物波之间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立场:平衡与和谐就是健康,失衡与不谐即是病态。
在许多前沿科学家的新生物学概念中,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也是一个极为关注的领域。Mandel认为,疾病与痛苦是阻滞个体展现自身潜能的病理能量或难于专注于自己生命之路的信号,常常是由于过去的创伤所引起的能量系统中`。因而,要达到持久的治愈,不仅需要消除现体症状,还需要将患者带回可能触及“我为何人,何以在此”的精神体验中去。所以认为色针提供了一个利用光促进意识、无意识及超意识之间信息交流,清除创伤之能量蓄积,支持个体进化的精确体系 [1]。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生物光子理论的提倡者对精神与身体关系的认识与传统中医的观念又是如何的相似。
应用生物光子测定技术对气功师发放的外气的研究证明,外气弥散具有磁性特征,是生物光子的弥散。日本Hiroshi Motoyama博士的研究显示,发放外气时计算机控制的AMI设备测定到能量弥散加强。在其他学者的实验中,若12X6X1/8英寸之铝板放置于是气功师的CV—20(百会)穴及K—1(涌泉)穴、即显示屏蔽,不再有生物光子弥散。同时,实验还发现了日照与生物光子弥散的关系。所以认为,气功能量源于天地之环境能量[10]。这不仅与古典气功理论相符,而且尤其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统一。
生物光子理论是对中医“气”的概念的证实与深化
中国传统医学常强调“气”的作用,可以说,在中医学说中若取掉“气”这一概念,就是取掉核心,就是中医哲理的离散。但,气为何物,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甚至是怀疑派攻击的把柄。在这一方面,生物光子理论作了一些具体的回答。
中国医学不仅承认“气”的存在,而且将气分为两种,阴和阳,两者相互相成,维持人体的健康与和谐。Mandel将气之阴阳比拟为电系统与电磁波运动现象之正负两极。由于光在本质上是电磁,光现象又涉及电磁波的恒久不息的震荡,此一震荡的给定界限,在中医模式中即可形容为类似阴—阳参数。因此,气可以类比为前沿科学家用以形容光现象的具体化了的特殊表象[1]。
卓越的生物电磁(BEM)研究者 W.Ross Adey声称,不是化学现象,而是物理现象形成生物分子系统信号及能量传递的特征。强调有机体控制与调节的性质从化学到物理方面的转变,就直接指向了东方医学、针灸学及广泛称之为能量医学的许多治疗体系。法国免疫学家Jacques Benveniste正在致力于研究稀释的顺势疗法制剂,根据常规生物医学理论,这些制剂,从统计学上讲,并无活性物质存留,不应有生物活性,所以 Benveniste设想,在实验室观察到的生物活性传递的试管内效应只能用电磁场作用解释[3]。
作为中医学理论基本框架的“气”,在西方科学中没有直接的对应物,虽然“气”常常被译作“能”,但仍与生物化学为基础的生物学难以对应。 Frohlish、Delgiadice等在其著作中描述了一种新生物学理论,该理论假设,此一重要能量与化学的不同,与Manfred Porkert所译的“气”作为构型能量(Configuration energy)极为相似[3]。
有人将先天之气看作是遗传信息在经络系统的投射,此与Popp的生物光子模型非常类似。根据Popp的生物光子模式,相干(coherent)电磁波被认为是来自DNA的投射。该氏提示,生物光子是物理调节与控制之源,可能涉及生长过程等许多方面,或许生物光子代表了形态生成场全息投射的某种类型。基因可能起传递及受体的作用,转入生物场信息中。因此,在生物光子、分子发生学、形态生成场及经/先天之气间似乎存在非常广泛的类似[2]。
此外,生物光子理论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广泛研究,也为中医讲究个体化的治疗模式与复方组方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及许多启迪[3][6][8][13]。
生物光子其它可能的作用机制
生物光子作用机制中存在夹带现象
具相同立体特征,同一分子结构的物质,弥散相同频率的电磁辐射,产生共振,是广泛认同的关于生物光子作用机制的解释。那么,对于已行动原有生物特性及分子结构因而已不再能以原有频率弥散电磁辐射的病理组织而言,又是以何种方式还原其固有频率因而恢复其功能的呢?著者认为,不能忽视光子振动中夹带(entrainment)现象的存在。
Joshua Leeds在其《节律、共振与夹带》一文中写道:当我们研究外部节律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时,会遇到一种久为人知却鲜作讨论的现象。我们的机体具有自律机制,常使人们自身与别的节律相匹配,并且模仿或者趋同于大于自身的脉动节律,这就是夹带现象,夹带是共振的一个方面,但是,共振的一种重大扭曲。正如 Goldman所说“由于夹带现象,你可以改变一个物体的自然震荡形式,并用另一物体的不同的震荡形式替代之”,并认为夹带是能量守恒的一种经济手段。 Jonalea Hoffman还认为夹带现象意味生命体都在不断地试图彼此保持和谐[14]。声学中存在夹带现象,光学中也应如此,二者都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在生物光子作用机制中,注意夹带现象的存在,就可能使我们对生物体固有震荡节律的封闭理解,变得更为开放,对于外界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病变与康复的机制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生物光子作用机制中可能有下丘脑—植物神经系统的参与
Joshua Leeds在论述声音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时指出,第10对脑神经不仅到达耳部,同时也分支到胸腹内脏。正是由于迷走神经的这一分布特征,凡能引起耳膜震荡的声音刺激,也同时会使许多内脏器官产生震动[14]。根据德国解剖学家Helmut Becher的研究,视网膜—下丘脑束起源于视细胞间的视网膜多极植物细胞[10]。由于下丘脑对植物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而植物神经又广泛分布于人体内脏。由此可以推断,光色刺激一旦到达视网膜,就能传至下丘脑,也会对所有内脏器官有相应的广泛的作用。
生物光子理论对于中医研究、中医现代化、中医与西医互融与相通,应该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虽然还不能冀望借以解释中医学的所有问题,但我们不必再面对企图硬将中医学纳入西医生物化学模式寻找对应物的圆孔楔方铆的尴尬,毕竟是另树新帜。我们禁锢于生物医学模式已有很长时间,而且常常由于近年来西方医学前所未有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不知自省,因而情不自禁地排斥不符合主流派认识的见解,以至于离开此一模式就停止了思维。然而,为了中医现代化的需要,为了中西医合璧的未来医学的需要,我们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力,从当代前沿科学的最新进展中寻找出路。我们知道,在许多方面,中医学都带有浓厚的能量医学色彩,因而生物光子理论应该是一种适当的选择。正如Mantak chia据说:前沿科学家对于生命信息与能量特征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推进东西方医学的结合,在这一点上讲,我们是在共同的土地上播种,截然不同的二十一世纪医学将是收获的一个部分2011-05-04
我们的祖先共同创造。201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