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中医寒热

-
 恶寒、发热是病人常有的自觉症状,都是卫气病变。
  恶寒:恶寒机理有二,一是外寒相侵,卫阳被郁;一是自身阳虚,卫阳不固。先以外寒言之:寒流骤至,机体为御寒侵,毛窍因寒而收缩,卫气不能出表,内郁腠理,成为病人自觉恶寒而以手摸之则热,反映了恶寒与发热并见的外寒特征。其基本病理是:外感风寒→毛窍收缩→卫阳被郁→不能出表而恶寒,郁结于里而发热。若寒邪长驱而人,直中三阴,多呈经遂痉挛,产生疼痛、气喘、吐泻、尿闭。次以自身阳虚言之:其人平素畏寒怯冷,是卫外阳气不足。追本穷源,卫外阳气不足是因肾阳虚损使然。其基本病理是:少阴阳虚→卫阳虚损→固护无权→畏寒怯冷。

  发热:一切发热都是卫气病变,究其机理,有气郁而化之实热,阴不制阳之虚热,也有营卫不和、阳气下陷、血虚阳浮、阴盛格阳之假热,临证必须察其虚实,辨其真假。

  实热:卫气行于三焦,其升降出入有赖肺的宣降,脾的升降,肝的升发。如果外感六*,邪犯肺卫,卫气宣发之机被阻,郁结化热,此为外因导致卫气郁结而化之实热。五脏经隧以及少阳三焦膜腠是由肝系之膜构成,五大网络系统和膜腠三焦都是气血津液流通之所。如果内伤七情,经隧挛急,卫气升降出入受阻,郁结化热。外感发热,其来势急,内伤发热,其来势缓;外感发热,以全身发热为特征,内伤发热,以局部发热为特征。虽然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而其气郁化热机理则同,都属实热。

  少阳三焦是津气共同运行之路。津为阴,气为阳,阳气得阴津相济,才不化热;阴津得阳气温煦,才不凝滞。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气郁化热,热盛伤阴,呈为高热、汗出、口渴、脉洪,此为气分实热。若热人营血,以夜热较盛,舌质红线为其特征。

  虚热:阴虚与发热证象并存,谓之虚热。形成虚热机理有二,一是外感发热,余热未尽;一是阴阳失调,虚热内生。热在气分,高热已退,仅见咽干、口燥、舌红、少苔,炉烟虽熄,灰中有火,此为气热伤阴,由实转虚的虚热;若热入营血,热势已减,仅见暮热早凉,此为血热伤阴,由实转虚的虚热。二是慢性疾病或中年以后,营阴暗耗,阴不济阳,成为阴虚阳亢,此为阴阳失调,热由内生的虚热。

  热证从其病变本质来讲,只有实热和虚热两类;从其临床证象来讲,也只有热盛伤津的纯热无湿与湿热并见的湿热互结两类,但其证象却因所在部位不同而异。邪在太阳,以恶寒发热为特征;邪在阳明,以热、渴、汗出为特征;邪在少阳,以寒热往来为挪;三焦湿热,以热势时高时低或午后身热为特征。此外,仅因局部气郁化热而呈红肿热痛尤为多见。其余营卫不和、阳气下陷、血虚阳浮,阴盛格阳四种假热,属于特殊发热机理,将在各论有关章节研讨,在此从略。2023-01-28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1:27:4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①在中医理论中,“虚实”是辨别疾病状态的两个基本概念。实证指的是病邪气盛,虚证指的是正气不足。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证与虚证的区别在于邪正双方的盛衰情况。②“寒热”在中医中不仅仅指自然界的温度变化,更是用来描述人体阴阳平衡状态的术语。《素问...

  • 寒热是中医理论中的术语,用来描述人体对外部环境或内在状况的一种感觉状态。详细解释:1. 寒热的含义:在中医理论中,寒热通常用来描述人体对冷热刺激的反应,或是描述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症状。寒指的是人体感到寒冷或冷感,热则指的是人体感到温热或热感。这两种感觉可能与外界环境有关,也可能是体内阴阳...

  • 寒热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寒证与热证是通过观察症状来判断疾病性质的两个关键点。寒证表现为机体阳虚或阴盛,常见症状包括恶寒喜暖、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迟或紧等。这些症状表明机体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形体,导致寒...

  • 通过辨识寒证与热证的这些不同表现,中医师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病人的身体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达到调和阴阳、恢复身体平衡的目的。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区分寒证与热证对于选择合适的中药、针灸、饮食调理等治疗手段至关重要,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在实际应用中,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舌象、脉象等中医诊察...

  • 往来寒热属于中医外感病的范畴,通常是由外邪侵袭人体所致。当人体抵抗力不足时,邪气会在体内郁积并化热,从而导致往来寒热的症状。此外,情绪波动、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内部因素也可能触发往来寒热的发作。在中医诊断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来判断是否存在往来寒热。这些症状包括寒热交替、头痛、身体疼痛...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