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里巴人话健康——求人不如求己
中里巴人
精彩导听:
1.一招点风就咳嗽、感冒的人,在风门穴按摩、拔罐、艾灸,效果最好。
2.身体酸麻胀木,小腿抽搐,按揉腿上的风市穴马上见效。
3.凡是脾胃不好的人,吃完饭肚子经常胀,尤其吃点肉就不消化的人,吃完后赶紧揉箕门穴,很快就能解决问题。
4.要想补脾,每天多揉两肋边缘的章门穴。
受风就咳嗽感冒,在风门穴按摩、拔罐、艾灸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寒风也逐渐吹起来了,有人特别怕风,想知道有没有防风的穴位——您可以从头上找风府穴、风池穴。
上学的时候,咱们经常做眼保健操,眼保健操中就有按揉风池穴,一揉风池穴,您就会觉得眼睛发亮,这是可以预防近视眼。
其实,风池穴就是一个防风的要穴。风乍起时,风从脖子侵入身体,这时赶紧揉风池穴,连带着用手搓到后脖子上边的风府穴,风就进不来了。
除了防受身体外面风的影响之外,我们还要预防从身体里产生的风。身体里边起什么风呢?气不正常运行了,身体本来的气血是平衡、均匀运行的,有时血少了,气就会相对显得旺一些,这时会有什么症状呢?人就会颤动、抽搐。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抽风”,其实抽风就会产生抽的、颤动的感觉。
之前,有位朋友说:“我这右眼跳了好几天了,心里挺烦的。”我说:“你啊就揉风池穴,这穴位很好找,我们上学做眼保健操的时候都揉过它。”当他揉了风池穴两分钟后,眼皮就不跳了,因为眼皮跳属于小风,揉风池穴就够了。
还有就是比较大的寒风起来时,我们后背的风门穴可以阻挡外界的寒风,尤其对那些受点儿风就咳嗽、感冒的人来说,可以在风门穴按摩、拔罐。艾灸的效果最好,把热气灌进去,热气足了,寒气就被赶跑了。
小腿抽搐,按揉腿上的风市穴很管用
腿上也有风的穴位——风市穴,“市”是集市,也就是风聚集的地方。这里的“风”主要指内风,就是身体里起的风。血虚会起内风,气血不调也会起内风。酸、麻、胀、木都算内风导致的症状,如果风量大,就会产生抽搐,最后可能脑中风。
总结起来,身体气旺血虚、血少就容易起内风。
在中医里,肝主生气。假如您有时候突然暴怒,肝就生了好多气,这时身体的气就显得足了,相对来说血就少了,就会产生内风。人就会抽搐,甚至有时会昏过去,就抽风了。这些情况就属于肝风内动。
上面的例子比较极端,实际上肝风内动后还有一些比较浅的症状,比如酸、麻、胀、木——酸是气血要过去,但还没过去的状态,也就是说气血处于一个饥饿的状态;麻是气少,血也少;胀是气有余,血不足;木是气没了,血也没了。都过不去了。
总而言之,内风可以说是人体气血的不平衡——气过于旺、血略虚造成的一种气血不调和、气乱的感觉。
中医里还有一句话叫“血行风自灭”,就是说血一旦运行起来,血多了,风就止住了。所以,揉腿上的风市穴,可以很好地调节内风(运行不正常的气)导致的症状,比如风疹、荨麻疹、抽搐、中风、震颤等。
风市穴是胆经的要穴,很好找,您立正站直,双手就会自然并拢在大腿外侧的裤线上,终止点的位置正好就是风市穴。
没事多揉揉风市穴。
凡是脾胃不好的人,吃完饭请赶紧揉箕门穴
再说一个更大的与风有关的穴——箕门穴,但它的名字跟“风”无关。“箕”有簸箕的意思,它可以帮助您清运身体的垃圾,就是一个清理垃圾的穴位,这是表面意思。实际上,箕可是一位大神——箕就是神话中的风神,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也被称为风伯。为什么叫风伯?因为这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平常的姿势是左手拿着风车,右手拿着蒲扇,要刮风的时候就拿蒲扇扇风车,风车一转,风就刮起来了。
箕门穴很好找,前面教您找到了风市穴——在大腿外侧,而箕门穴在大腿内侧。您按箕门穴的时候,可以把双手放在大腿正面上方,然后把五指分开,往下推到膝盖。这时您要观察大拇指的位置——大拇指从上推到下边的一条线,就是脾经的循经线路。大拇指是在推脾经,推到下面的位置,正好就是箕门穴。
说了这么多,这个穴位到底有什么作用?怎么用一个神的名字来命名呢?风在五行里属肝木,隐含着肝的能量,但它为什么在脾经上?这就是说,脾在这个地方要借助肝的能量运行。“肝为将军之官,脾为仓廪之官”,脾作为“运粮官”,有时能量不足,就需要向肝借在哪块借?在箕门穴借。
所以,一摁一揉这个“箕门”,肝的能量就移到到脾上,就把脾里的湿浊给消减了。
您一定要记住,凡是脾胃不调,吃完饭肚子经常胀,尤其吃点儿肉就不消化的人,吃完饭赶紧揉几下箕门穴,就开始咕噜了,然后就很顺畅地消化。所以,箕门穴是一个专门清理脏腑里脏东西的大穴。
章门穴,不仅疏肝,还能健脾
有一个跟箕门穴对应的,也是起调和作用的穴位,在两肋边缘,叫章门穴。
它虽然是肝经上的穴位,却也是脾经的募穴(“募”是能量聚集的意思)。
前面说过,脾需要能量时,就会向肝去要,正好章门穴是肝、脾能量转化的地方(有些中药,比如逍遥丸,就是把肝多余的能量转到脾上,这叫“损有余而补不足”)。
身体的能量在身体之间可以自行调和,然后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所以,您以后要多揉章门穴,不仅能疏肝,还能健脾,是一个疏肝健脾的大穴。2022-06-23
中里巴人
精彩导听:
1.一招点风就咳嗽、感冒的人,在风门穴按摩、拔罐、艾灸,效果最好。
2.身体酸麻胀木,小腿抽搐,按揉腿上的风市穴马上见效。
3.凡是脾胃不好的人,吃完饭肚子经常胀,尤其吃点肉就不消化的人,吃完后赶紧揉箕门穴,很快就能解决问题。
4.要想补脾,每天多揉两肋边缘的章门穴。
受风就咳嗽感冒,在风门穴按摩、拔罐、艾灸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寒风也逐渐吹起来了,有人特别怕风,想知道有没有防风的穴位——您可以从头上找风府穴、风池穴。
上学的时候,咱们经常做眼保健操,眼保健操中就有按揉风池穴,一揉风池穴,您就会觉得眼睛发亮,这是可以预防近视眼。
其实,风池穴就是一个防风的要穴。风乍起时,风从脖子侵入身体,这时赶紧揉风池穴,连带着用手搓到后脖子上边的风府穴,风就进不来了。
除了防受身体外面风的影响之外,我们还要预防从身体里产生的风。身体里边起什么风呢?气不正常运行了,身体本来的气血是平衡、均匀运行的,有时血少了,气就会相对显得旺一些,这时会有什么症状呢?人就会颤动、抽搐。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抽风”,其实抽风就会产生抽的、颤动的感觉。
之前,有位朋友说:“我这右眼跳了好几天了,心里挺烦的。”我说:“你啊就揉风池穴,这穴位很好找,我们上学做眼保健操的时候都揉过它。”当他揉了风池穴两分钟后,眼皮就不跳了,因为眼皮跳属于小风,揉风池穴就够了。
还有就是比较大的寒风起来时,我们后背的风门穴可以阻挡外界的寒风,尤其对那些受点儿风就咳嗽、感冒的人来说,可以在风门穴按摩、拔罐。艾灸的效果最好,把热气灌进去,热气足了,寒气就被赶跑了。
小腿抽搐,按揉腿上的风市穴很管用
腿上也有风的穴位——风市穴,“市”是集市,也就是风聚集的地方。这里的“风”主要指内风,就是身体里起的风。血虚会起内风,气血不调也会起内风。酸、麻、胀、木都算内风导致的症状,如果风量大,就会产生抽搐,最后可能脑中风。
总结起来,身体气旺血虚、血少就容易起内风。
在中医里,肝主生气。假如您有时候突然暴怒,肝就生了好多气,这时身体的气就显得足了,相对来说血就少了,就会产生内风。人就会抽搐,甚至有时会昏过去,就抽风了。这些情况就属于肝风内动。
上面的例子比较极端,实际上肝风内动后还有一些比较浅的症状,比如酸、麻、胀、木——酸是气血要过去,但还没过去的状态,也就是说气血处于一个饥饿的状态;麻是气少,血也少;胀是气有余,血不足;木是气没了,血也没了。都过不去了。
总而言之,内风可以说是人体气血的不平衡——气过于旺、血略虚造成的一种气血不调和、气乱的感觉。
中医里还有一句话叫“血行风自灭”,就是说血一旦运行起来,血多了,风就止住了。所以,揉腿上的风市穴,可以很好地调节内风(运行不正常的气)导致的症状,比如风疹、荨麻疹、抽搐、中风、震颤等。
风市穴是胆经的要穴,很好找,您立正站直,双手就会自然并拢在大腿外侧的裤线上,终止点的位置正好就是风市穴。
没事多揉揉风市穴。
凡是脾胃不好的人,吃完饭请赶紧揉箕门穴
再说一个更大的与风有关的穴——箕门穴,但它的名字跟“风”无关。“箕”有簸箕的意思,它可以帮助您清运身体的垃圾,就是一个清理垃圾的穴位,这是表面意思。实际上,箕可是一位大神——箕就是神话中的风神,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也被称为风伯。为什么叫风伯?因为这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平常的姿势是左手拿着风车,右手拿着蒲扇,要刮风的时候就拿蒲扇扇风车,风车一转,风就刮起来了。
箕门穴很好找,前面教您找到了风市穴——在大腿外侧,而箕门穴在大腿内侧。您按箕门穴的时候,可以把双手放在大腿正面上方,然后把五指分开,往下推到膝盖。这时您要观察大拇指的位置——大拇指从上推到下边的一条线,就是脾经的循经线路。大拇指是在推脾经,推到下面的位置,正好就是箕门穴。
说了这么多,这个穴位到底有什么作用?怎么用一个神的名字来命名呢?风在五行里属肝木,隐含着肝的能量,但它为什么在脾经上?这就是说,脾在这个地方要借助肝的能量运行。“肝为将军之官,脾为仓廪之官”,脾作为“运粮官”,有时能量不足,就需要向肝借在哪块借?在箕门穴借。
所以,一摁一揉这个“箕门”,肝的能量就移到到脾上,就把脾里的湿浊给消减了。
您一定要记住,凡是脾胃不调,吃完饭肚子经常胀,尤其吃点儿肉就不消化的人,吃完饭赶紧揉几下箕门穴,就开始咕噜了,然后就很顺畅地消化。所以,箕门穴是一个专门清理脏腑里脏东西的大穴。
章门穴,不仅疏肝,还能健脾
有一个跟箕门穴对应的,也是起调和作用的穴位,在两肋边缘,叫章门穴。
它虽然是肝经上的穴位,却也是脾经的募穴(“募”是能量聚集的意思)。
前面说过,脾需要能量时,就会向肝去要,正好章门穴是肝、脾能量转化的地方(有些中药,比如逍遥丸,就是把肝多余的能量转到脾上,这叫“损有余而补不足”)。
身体的能量在身体之间可以自行调和,然后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所以,您以后要多揉章门穴,不仅能疏肝,还能健脾,是一个疏肝健脾的大穴。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