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灵枢篇 五邪第十三

【本章要点】

叙述邪伤五脏所引起的病症和刺治方法。

【原文】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①,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②而调之其输也。

【注释】

①膺中外腧:胸部中、外侧的腧穴,理解为中府、云门穴。

②有余不足:心脏靠阳气充养,这里理解为阳气的有余和不足。

【译文】

病邪侵袭到肺脏,就会发生皮肤疼痛,恶寒发热,气上逆而喘,汗出,咳嗽牵引到肩背作痛。治疗可取侧胸上部的中府、云门穴,以及背部第三椎骨旁的肺腧穴。针刺时,先以手速按其处,病者觉得爽快一些,就在该处进针。同时可取缺盆穴,使肺中邪气向上越出。

病邪侵袭到肝脏,就会发生两胁中疼痛、寒气在中,恶血淤留在内,走路时经常关节牵引作痛,并且时有脚肿的症状。治疗可取行间穴,以引胁肋间的郁结之气下行,并取足三里穴以温其胃中,同时对有淤血的络脉,可用刺法以散其恶血,再取耳轮后青络上的瘛脉穴,以减去牵引性的病痛。

病邪侵袭到脾胃,就会发生肌肉疼痛,如果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在中而易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在中而肠鸣、腹痛;若阴阳均有余或均不足,则有寒有热。这些病症,都可取三里穴来调治。

病邪侵袭到肾脏,就会发生骨痛、阴痹。所谓阴痹,是说在形体表面按摸不到,症见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等处疼痛,以及经常目眩诸症。治疗时可取涌泉、昆仑穴;凡有淤血的,都刺出其血。

病邪侵袭到心脏,就会发生心痛,易于悲伤,时时目眩跌仆。诊疗时先要分析其偏虚还是偏实,而后取治于本经的腧穴。

【学究】

       邪气入内,导致身体不适,很多时候特别难受,通过针灸方式能够快速泄气,才能恢复,这对于针灸的手法极其重要,文章已经纤细描述。2022-05-31
mcxzy 阅读 35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6:33:3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

  • 经脉第十经别第十一经水第十二经筋第十三骨度第十四五十营地十五营气第十六脉度第十七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五邪第二十寒热病第二十一癫狂第二十二热病第二十三厥病第二十四病本第二十五杂病第二十六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师传第二十九决气第三十肠胃第三十一平人绝谷第三十二海论第三十三五乱第...

  • 黄帝认为道与论都十分准确,希望将其记载于玉版,命名为“治乱”。注释部分详细解释了乱气的成因与治疗原则,强调了治病寻根,用药考络,真邪审察,补泻得当的重要性。岐伯所言“有道以来,有道以去”,指的是清浊之气的逆乱,通过审知其道,可以分辨阴阳清浊,从而成为养生之宝。气乱于心时,可通...

  • 详述了这些中医理论概念,如精气并五脏的情绪表现,五脏所恶,五液所出,五久劳所病,五味走五脏,病禁五味,五邪发病,五脏所藏,五脏所主等。十二经脉的气血多少与表里关系:描述了阳明、太阳、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的气血多少,以及足、手阴阳经的表里关系。以上即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

  •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第二十原文欣赏如下:邪在肺: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嗽时肩背疼痛。治疗方法为取穴于膺中外腧,以及背部第三节五脏俞穴旁,用手迅速按之,若有快然的感觉,则进行针刺。另可取经穴缺盆以疏导邪气。邪在肝:两胁中痛,恶寒,内有恶血,导致关节时常抽痛,脚部有时...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