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

(茯苓, 桂枝) 共15个方剂使用: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麻黄升麻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桂苓五味甘草汤,防己茯苓汤,茯苓泽泻汤,桂枝茯苓丸,侯氏黑散,薯蓣丸,肾气丸

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四两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2.【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2)【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2)【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第4条.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5.【麻黄升麻汤】: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6.【五苓散】: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6)【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7)【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8)【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9)【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第4条.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10)【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第5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1)【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2)【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8.【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二两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1)【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第24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9.【桂苓五味甘草汤】: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1)【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第37条.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10.【防己茯苓汤】:防己三两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第24条.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11.【茯苓泽泻汤】:茯苓半斤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1)【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18条.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12.【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

  1)【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2条.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杯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13.【侯氏黑散】: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穹 穷三分 桂枝三分

  1)【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第2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14.【薯蓣丸】:薯蓣三十分当归 桂枝 干地黄 曲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穷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15.【肾气丸】: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炮)一两

  1)【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2)【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第3条.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3)【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第19条.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2022-07-09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0:18:3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桂枝茯苓丸最大的作用是活血化瘀。具体来说:调理女性生理期问题:可以有效调理月经不调或闭经,以及由此引起的腹痛。治疗妇科疾病:现在一般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附件炎,以及流产后 出血等症状。辅助治疗其他疾病:对于子宫肌瘤、宫外孕、不孕症等妇科疾病,桂枝茯苓丸也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药物成分及...

  • 桂枝茯苓丸主要治疗以下疾病:一、妇科疾病 桂枝茯苓丸对于多种妇科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它常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经期不准等。该药通过活血化瘀,调理气血,有助于改善女性生殖系统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病情。二、心血管疾病 桂枝茯苓丸也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表明,该药可降低血压,改善心脏...

  • 1、消化系统不适 部分患者在使用桂枝茯苓胶囊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这可能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有关。2、过敏反应 个别患者还可能对桂枝茯苓胶囊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荨麻疹等。如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3、肝功能损害 长期使用桂枝茯苓胶囊...

  • 桂枝,源自樟科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其药用价值在于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血寒闭经及关节痹痛等。而茯苓,则性味甘淡,可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对于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等症状有极佳的缓解效果。两者结合而成的桂枝茯苓胶囊,其功效在于活血化瘀,对于女性健康大有裨益。桂枝茯苓胶囊在...

  • 桂枝茯苓汤通常是由桂枝、茯苓、芍药、甘草、丹皮等多种成分组合而成。通常能够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炎等作用。1、温经散寒:如果女性出现了宫寒引起的月经量少、月经不规律、痛经等症状时,通常需要谨遵医嘱适当服用桂枝茯苓汤,能够达到温经散寒效果,帮助症状改善。2、活血化瘀:如果是因为血瘀...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