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的少阳病证治

《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1.少阳正治法少阳病无太阳之表证,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若汗则耗伤津液,反使病邪内传);无阳明之里实证,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则阴虚火动而易成惊);胸中无邪实,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则伤阳成悸)。所以少阳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汗的解热法),然而,少阳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础上,兼用太阳汗法,或兼用阳明下法,随证施治。因为少阳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里作用的小柴胡汤为少阳病的正治方。2:少阳兼证治法(1)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心下痞结,微呕,是少阳兼太阳病,可用柴胡桂枝汤。(2)少阳证而复见腹满痛,郁郁微烦,心以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黄等,是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用大柴胡汤。(3)少阳病腹中拘急而痛,脉象浮1啬沉弦,是少阳病兼里气不足,先用小建中汤补虚,服药后里虚得复,而少阳病证不减,再用小柴胡汤和解之。(4)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是邪热陷于少阳,水饮不化,当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宣饮。(5)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痛不可转侧,是邪入少阳正虚神浮,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6)热气(胃热)上逆呕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热下寒,用黄连汤清上温中。

2016-05-18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4-09-10 08:51:3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所说的“少阳病”,是指伤寒六经辨证中的一种病证。少阳位于太阳和阳明之间,是半表半里的病位。其症状特征包括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少阳病可由太阳病传入,或由病邪内侵结于胆腑所致。治疗少阳病的原则是和解少阳,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小...

  • 阳明病,肋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少阳三焦经,主管身体体液的舒布。对于便秘但是舌白苔不黄的,用小柴胡汤调理气机的升降,效果很好,可以看我以前的文章,《小柴胡汤治疗顽固便秘一例》。少阳病兼阳明腹实的加大黄就是...

  • 在中医理论中,六经辨证中的少阳病证治主要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特征。《伤寒论》中提到,少阳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口苦、咽干、目眩,以及反复的寒热交替,如胸胁部疼痛,食欲减退,心烦欲呕,可能伴有恶心、口渴、腹痛、胁下痞满或心下悸动,以及小便不畅。这些症状表明邪气已侵入肝胆,引起气火上逆的病理机制。

  • 少阳证,也称为“少阳病”,是六经分证之一,其病邪主要滞留于半表半里区域。常见症状包括寒热交替出现、胸胁部位苦满、食欲不振、心烦且有呕吐感,以及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和脉象弦。在伤寒中风引发的少阳病中,患者可能经历无定时的寒热交替,伴随胸胁部位的胀满不适、食欲减退,心烦并喜呕吐,可能...

  • 邪犯少阳证是指邪气侵犯少阳经,引起少阳经病变,邪犯少阳证是属于中医的六经辨证的范畴。邪犯少阳证又称“少阳病”,中医病证名。是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利,经气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因邪郁于机体表里之间,故又称为半表半里证。这是中医的一个证型的名字,用来概括你现在的症状的机理,从而确定...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