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病
少阳病
概念
解读
中医运用
病证名,《伤寒论》六经病之一。是指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症的病变。属于病位既不在表,又未入里的半表半里证,临床上常兼太阳表证或阳明里证。治疗应以和解为原则,小柴胡汤为其代表方。
中文名
少阳病
是否传染病 否
症状表现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念
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症的病。
解读
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两条经脉,所以少阳病与三焦和胆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胆相表里,共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且内寄相火:三焦总司人体之气化,为水液代谢和相火游行之通道,故少阳为病常出现相火内郁、上炎、气机疏泄失常以及水液代谢障碍等病理变化。又由于脏腑相连,土木相关,少阳为病又常可波及脾胃。
少阳病既不属于太阳的表证,又不属于阳明的里证,而是邪从太阳传入阳明的中间阶段,发于表里之间,所以又称半表半里证。此时外感病邪未除,正气已虚,病邪内侵,结于胆腑。
口苦心烦,呕吐不欲食,乃是胆胃有热;咽干,是热而津少,但是都不如阳明口渴喜冷、热盛津伤的严重。目眩,是胆火上炎;往来寒热,是正邪分争于表里之间;胸胁部是少阳经脉循行之处,邪郁少阳之经,所以胸胁苦满。根据这一系列的症状,可以看出病邪已经不在表,但尚未成为阳明里证,也没有完全热化,所以说这是半表半里的热证。
由于少阳病,正是表证和里证之间的中间阶段,因此每有兼表或兼里的证候出现,如“发热微恶寒,骨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等,这是少阳证兼有太阳表邪未解的证候;“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或大便不通”等,这是少阳兼有阳明里实的证候。
中医运用
一、少阳病的病因病机
少阳病的来路有三条,《伤寒论》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1、他经传来,即由太阳病或阳明病传入,“伤寒五六日中风”、“伤寒中风”、“本太阳不解”皆属此类。
2、本经自病,外邪改入少阳而得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3、阴病转出,由厥阴热胜阳复转出少阳,如“呕而发热,用小柴胡”即是。
少阳病的主要病因在《伤寒论》还有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欠固,则外邪便可由表入里,侵犯少阳,但此时正气又非大虚,尚可与邪气相争,时有进退,出入不定,这样就产生了少阳病。这少阳病多因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少阳胆经所致。
当少阳病证形成以后,其病机可用郁、热、虚三字概括之。郁为经气郁滞,枢机不利,疏泄失调,升降失常,三焦失通,这些是少阳病病机的重心所在。热由郁致,相火蒸腾,胆火上炎,郁而不得宣泄。热仅次于郁,也是少阳病病机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是指正气不足,系外邪人侵的内在因素,乃少阳病病机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小柴胡汤方组中的前三味药柴胡、黄芩、人参、就是针对少阳病病机郁、热、虚的排列顺序而设置的。
二、少阳病的辨证要点
邪气结于半表半里,阳气被郁,肌肤失温,故恶寒;阳气蓄极而通,外达肌肤则发热,一郁一通,郁通交替,因而形成寒热往来;邪结少阳,经气郁滞,气不条达,则神情默默,心烦;气机不畅,影响胃腑,胃失和降,则时时欲呕,不欲饮食;邪郁少阳,郁而化火,气火上扰则口苦,咽干,目眩;邪在少阳,气机郁滞,气不达条,故脉弦。
本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为辨证要点。
三、少阳病的治疗方法
少阳在腑为三焦和胆,肝胆相表里,共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又内寄相火;三焦总司人体之气化,为水液代谢和相火游行之通道,故少阳为病常出现相火内郁、上炎、气机疏泄失常以及水液代谢障碍等病理变化。又由于脏腑相连,土木相关,少阳为病又常可波及脾胃。
因此,治疗少阳病应以和解少阳为治则。
(一)方剂治疗
阳病亦有经证、腑证之分:耳聋、目赤、头角痛、胸胁苦满等为经证;口苦、心烦、喜呕、往来寒热、不欲饮食等为腑证。经证与腑证常相兼出现。治疗上均以小柴胡汤为主,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少阳病有汗、下、吐三禁,但由于少阳病有向里,向表两种转归,常可伴有表证或里证,治疗时亦可兼用发表或攻下等法。如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等。
1.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少阳经病证。寒热往来,口苦,目眩,耳聋,咽干,胸满,胁痛,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苔薄白,脉象虚小弦数。妇人中风、疟疾、黄疸。
2.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
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寒热往来,郁郁微烦,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呕不止,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黄,脉象右实左弱、弦数有力。
《伤寒医诀串解》卷三:“何谓少阳经证?曰:口苦,咽干,目眩是也。有虚火、实火二证之辨;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虚火证,宜小柴胡汤。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证,宜大柴胡汤。何谓少阳腑证?曰:少阳主寒热,属于半表则为经,属于半里则为腑。其证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拎于中,有痞、痛、利、呕四证之辨:因呕而痞不痛者,半夏泻心汤;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邪气而腹中痛,宜黄连汤;邪已入里,则胆火下攻于脾而自利,宜黄芩汤;胆火上逆于胃而为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以上4方,寒热攻补并用,仍不离少阳和解法。”2022-06-04
少阳病
概念
解读
中医运用
病证名,《伤寒论》六经病之一。是指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症的病变。属于病位既不在表,又未入里的半表半里证,临床上常兼太阳表证或阳明里证。治疗应以和解为原则,小柴胡汤为其代表方。
中文名
少阳病
是否传染病 否
症状表现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念
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症的病。
解读
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两条经脉,所以少阳病与三焦和胆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胆相表里,共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且内寄相火:三焦总司人体之气化,为水液代谢和相火游行之通道,故少阳为病常出现相火内郁、上炎、气机疏泄失常以及水液代谢障碍等病理变化。又由于脏腑相连,土木相关,少阳为病又常可波及脾胃。
少阳病既不属于太阳的表证,又不属于阳明的里证,而是邪从太阳传入阳明的中间阶段,发于表里之间,所以又称半表半里证。此时外感病邪未除,正气已虚,病邪内侵,结于胆腑。
口苦心烦,呕吐不欲食,乃是胆胃有热;咽干,是热而津少,但是都不如阳明口渴喜冷、热盛津伤的严重。目眩,是胆火上炎;往来寒热,是正邪分争于表里之间;胸胁部是少阳经脉循行之处,邪郁少阳之经,所以胸胁苦满。根据这一系列的症状,可以看出病邪已经不在表,但尚未成为阳明里证,也没有完全热化,所以说这是半表半里的热证。
由于少阳病,正是表证和里证之间的中间阶段,因此每有兼表或兼里的证候出现,如“发热微恶寒,骨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等,这是少阳证兼有太阳表邪未解的证候;“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或大便不通”等,这是少阳兼有阳明里实的证候。
中医运用
一、少阳病的病因病机
少阳病的来路有三条,《伤寒论》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1、他经传来,即由太阳病或阳明病传入,“伤寒五六日中风”、“伤寒中风”、“本太阳不解”皆属此类。
2、本经自病,外邪改入少阳而得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3、阴病转出,由厥阴热胜阳复转出少阳,如“呕而发热,用小柴胡”即是。
少阳病的主要病因在《伤寒论》还有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欠固,则外邪便可由表入里,侵犯少阳,但此时正气又非大虚,尚可与邪气相争,时有进退,出入不定,这样就产生了少阳病。这少阳病多因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少阳胆经所致。
当少阳病证形成以后,其病机可用郁、热、虚三字概括之。郁为经气郁滞,枢机不利,疏泄失调,升降失常,三焦失通,这些是少阳病病机的重心所在。热由郁致,相火蒸腾,胆火上炎,郁而不得宣泄。热仅次于郁,也是少阳病病机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是指正气不足,系外邪人侵的内在因素,乃少阳病病机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小柴胡汤方组中的前三味药柴胡、黄芩、人参、就是针对少阳病病机郁、热、虚的排列顺序而设置的。
二、少阳病的辨证要点
邪气结于半表半里,阳气被郁,肌肤失温,故恶寒;阳气蓄极而通,外达肌肤则发热,一郁一通,郁通交替,因而形成寒热往来;邪结少阳,经气郁滞,气不条达,则神情默默,心烦;气机不畅,影响胃腑,胃失和降,则时时欲呕,不欲饮食;邪郁少阳,郁而化火,气火上扰则口苦,咽干,目眩;邪在少阳,气机郁滞,气不达条,故脉弦。
本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为辨证要点。
三、少阳病的治疗方法
少阳在腑为三焦和胆,肝胆相表里,共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又内寄相火;三焦总司人体之气化,为水液代谢和相火游行之通道,故少阳为病常出现相火内郁、上炎、气机疏泄失常以及水液代谢障碍等病理变化。又由于脏腑相连,土木相关,少阳为病又常可波及脾胃。
因此,治疗少阳病应以和解少阳为治则。
(一)方剂治疗
阳病亦有经证、腑证之分:耳聋、目赤、头角痛、胸胁苦满等为经证;口苦、心烦、喜呕、往来寒热、不欲饮食等为腑证。经证与腑证常相兼出现。治疗上均以小柴胡汤为主,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少阳病有汗、下、吐三禁,但由于少阳病有向里,向表两种转归,常可伴有表证或里证,治疗时亦可兼用发表或攻下等法。如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等。
1.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少阳经病证。寒热往来,口苦,目眩,耳聋,咽干,胸满,胁痛,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苔薄白,脉象虚小弦数。妇人中风、疟疾、黄疸。
2.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
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寒热往来,郁郁微烦,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呕不止,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黄,脉象右实左弱、弦数有力。
《伤寒医诀串解》卷三:“何谓少阳经证?曰:口苦,咽干,目眩是也。有虚火、实火二证之辨;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虚火证,宜小柴胡汤。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证,宜大柴胡汤。何谓少阳腑证?曰:少阳主寒热,属于半表则为经,属于半里则为腑。其证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拎于中,有痞、痛、利、呕四证之辨:因呕而痞不痛者,半夏泻心汤;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邪气而腹中痛,宜黄连汤;邪已入里,则胆火下攻于脾而自利,宜黄芩汤;胆火上逆于胃而为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以上4方,寒热攻补并用,仍不离少阳和解法。”2022-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