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养生篇

《黄帝内经》之养生篇: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返璞归真的养生方法保你一年无病,四季平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治未病”是中医的健康观,是古代医家几千年来在预防和治服瘟疫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可见,中医历来防重于治。面对现代五花八门的疾病,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亚健康人越来越多的状况,利用中医进行养生保健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

简单的讲《黄帝内经》中的“上医、中医、下医”即:‘’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用后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医”属于养生学,“中医”属于保健学,或都叫预防医学,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2022-06-14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05 20:08: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黄帝内经》的论述中,五谷的养生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深入到精神层面。古人认为,五谷能够滋养五脏,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例如,稻谷能够滋养脾胃,黍和稷能够滋养心肺,麦能够滋养肝肾,豆类能够滋养肺脾。因此,五谷不仅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还能够帮助人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免疫力。在现...

  • 冬季养生 冬季阴气最盛,虽是养阳之时,但也要避免寒变。保持温暖,早睡早起,顺应自然的沉寂,保护肺气,以抵御严寒对身体的影响。这些口诀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晶,旨在提醒我们,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养生之道。例如,秋季的『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秋收篇,强调了收敛神气、保持情绪安宁的重要性...

  • 此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提出了四时“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方法,来抗御外界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黄帝内经养生篇讲了很多很多,正常人是听不懂

  •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的经典著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下篇各有侧重,共同构建了一套全面、系统的养生理论体系。上篇“养生的诀窍”,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养生的方法和策略。首先,顺时养生,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作息,遵循四季变化,以达到身体健康。其次,情志调摄,通过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平和...

  • 第一章:东方医学智慧之树探讨《黄帝内经》作为东方医学基石的地位及其智慧。第二章:生命、天年、养生揭示生命的本质、历程与规律,以及人的正常寿命,提出养生理念。第三章:独特的养生理念深入阐述“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养生原则。中篇 第四章:养生“三宝”——精、气、神讲述精、气、神作为维持生命...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