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的阳明病证治

《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伤寒三日,阳明脉大。”“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概括: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1.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2.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当其高热散漫之际,则以寒凉药清热为治,所以阳明经证主要用清法,可选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热的方剂;若热与实结于大肠则以寒下药为治,急下存阴,争取时间,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证主要用下法,可选用苦寒泻下的方药。1.阳明经证治法: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2.阳明腑证治法: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小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实为主;大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

2016-05-18
中医核心考点全攻略-第2篇 中医诊断学12六经辨证08太阳伤寒证、阳明病实症、阳明经证等表现

2021-04-13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17 02:40:2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中医理论中,阳明病证治主要基于《伤寒论》的描述。阳明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身热、汗出、不畏寒反而恶热,以及特定的脉象特征。当出现这些症状,特别是脉大,即可判断为阳明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两部分,前者涉及胃部病变,后者涉及大肠病变。病理机制上,阳明经证是由于外邪入里化热,与胃部燥热结合,导致...

  • 阳明病证治包括:“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病分为经证和腑证,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症状包括大渴、大热、大汗出、脉洪大或大便秘结、燥屎不下等。少阳病证治涉及:“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症状包括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

  • 1.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2.

  • 1.阳明经证治疗方式:阳明经证在里热蒸发引发,表中俱热,因此 治宜石膏汤。2.阳明腑证治疗方式: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肠子去其糟粕搏结为实热证。医治的目地是清除燥实,清肃里热。因为变病有分清主次的不一样,因此 阳明腑证的治疗方式有三个药方: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是医治腑实初起...

  • 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阳明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