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

三叉神经痛以单侧面部的阵发性、电击样、短促而剧烈的疼痛为特征,临床可分为原发性与症状性两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在40岁以上人中发生,女性较为多见。中医认为病因虽然多种,但以风、热、痰、虚四者为害最多,具体辨证论治如下:
(1)风寒外袭型
起病较急,疼痛较甚,或面颊有拘急收紧之感,得温熨痛减,吹风受寒辄发或加重,或兼头痛,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或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弦紧。治拟疏风散寒,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其中川芎12g,荆芥12g,防风9g,羌活12g,白芷12g,薄荷6g,甘草6g,细辛3g。
(2)胃火上攻型
面颊及齿龈疼痛如灼,遇热痛增,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心烦,大便秘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拟清泻胃火,方用清胃散加减,其中当归15g,黄连12g,生地20g,丹皮12g,升麻9g,生石膏30g,知母12g,白芷9g。
(3)肝胆郁热型
患侧阵发性灼痛,痛连头角,时作抽掣,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尖红,苔黄,脉弦数。治则为清肝利胆,方用当归龙荟丸加减,其中当归12g,龙胆草15g,栀子9g,黄连9g,黄芩9g,大黄6g,芦荟9g,青黛1g,柴胡12g,白芍30克,钩藤12g,地龙9g。
(4)阴虚风动型
面部胀痛,面肌或作抽搐,或麻木不仁,郁怒加重,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部烘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耳中蝉鸣,咽干目赤,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而数。治应滋补肝肾、平肝息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中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栀子9g,山萸肉15g,白芍30g,牛膝15g,杜仲9g,益母草15g,桑寄生20g,夜交藤20g,茯神12g。
(5)气血亏虚型
头面痛频发,痛势隐隐,有空痛感,起则痛甚,卧则减轻,遇劳易发,面色苍白,肢体倦怠,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应益气养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化裁,其中黄芪15g,党参12g,升麻3g,柴胡6g,当归15g,陈皮9g,白术12g,川芎9g,熟地15g,白芍20g,炙甘草6g。
(6)瘀血阻络型
面痛屡发,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日久不愈,日轻夜重,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脉弦涩或细涩。治拟逐瘀通络,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其中赤芍1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9g,麝香(冲服)0.1g,全虫9g,蜈蚣2条,生姜6g,老葱3根,大枣7枚,黄酒适量。
(7)风痰阻络型
面颊闷痛,或麻木不仁,眩晕恶心,或时吐痰涎,胸脘满闷,肢重体倦,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应祛风化痰,方用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其中白附子5g,僵蚕12g,全虫5g,半夏12g,白术15g,天麻9g,茯苓12g,橘红15g,甘草6g,生姜6g,大枣4枚,白芷9g,蔓荆子6g。
2019-07-04
三叉神经痛的特点有哪些,怎么治疗?

2021-03-14
mcxzy 阅读 28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6:28:4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三叉神经痛在中医上可以将其纳为头痛的范畴。头痛患者中药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舌苔、脉象等来进行辨证论治。不同的证型选择汤药不一样,比如若患者属于风痰上扰型的,可以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若是肝火上炎型的,可以采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若是气血两虚型的,可以采用归脾汤加减。若是气滞...

  • 三叉神经痛是头面部神经痛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选择具有疏风降火、滋阴清热、散寒化痰等作用的穴位,具体如下:1、外感风邪,可选用外关、合谷、足三里穴位;2、肝阳上亢症状,可以加用太冲、内庭、内关、蠡沟或者是阳陵泉穴位;3、阴虚火旺,可以加用太溪、肾俞、列缺、照海、合谷、...

  • 三叉神经痛主要是指发生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三叉神经主要有三个分支,分别为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临床上以上颌支和下颌支两个分布区域疼痛最常见

  • 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多端,包括风、热、痰、虚四者为害最多。具体辨证论治如下:风寒外袭型,疼痛较甚,得温熨痛减,可疏风散寒,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胃火上攻型,面颊及齿龈疼痛如灼,可清泻胃火,方用清胃散加减;肝胆郁热型,患侧阵发性灼痛,可清肝利胆,方用当归龙荟丸加减;阴虚风...

  •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琳-三叉神经痛该如何治疗?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