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本篇题目包含了四个概念,分别是“寸口脉”、“人迎脉”、“足经病证”以及“治疗方法”;其次,题目阐述了此四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即当临床出现“寸口脉”大于“人迎脉”的脉象时,其所对应人体六条足经经脉的临床病证与治则治法。
针对此方面的内容, 曰:“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踪而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踪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踪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首先必须在此特别地说明,本段各条末尾都有“踪取之上,气和乃止”之句,历代注家对此句的标点以及“踪”字的解释都不尽相同。比如唐《黄帝内经太素》中作“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解;张介宾的《类经》中作“踪取之,上气和乃止”。现在我们多根据《黄帝内经太素》中的解释来对其进行标点和注释的,并将“踪”字改作“躁”字,且解释为脉象躁动不安之意;而这里的“上”字则解释为经脉之气所出之处,也就是脉气之上源的意思。由此,我们就把“躁取之上”翻译成:“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那就要取用经脉之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了”。但如此标点与翻译是否恰当,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如果翻译过来,上段 大意是说,临证“寸口脉”如果大于“人迎脉”一倍,则预示着部位在足厥阴肝经,对应治疗则当泻足厥阴肝经;因肝与胆相表里,肝实则胆虚,故泻肝同时当同补足少阳胆经。具体临证施针时,首先取两个补法的穴位,然后再取一个泻法的穴位(即,以补穴的数目倍于泻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进行治疗,每天针刺一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与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那则就要取用肝经与胆经经脉之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了;此法直到脉气调和之后,针刺才能停止。第二,临证如见“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两倍的情形,则表示病位在足少阴肾经;治疗当泻足少阴肾经。因肾与膀胱相表里,肾实则膀胱虚,故泻肾同时当同补足太阳膀胱经。具体临证施针时,首先取两个补法的穴位,然后再取一个泻法的穴位(即以补穴的数目倍于泻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进行治疗,每两天针刺一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之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与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就要取肾经和膀胱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了;此法直到脉气调和之后,针刺才才能停止。第三,临证脉诊如果见“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三倍的情况时,则表示病位在足太阴脾经,治则当泻足太阴脾经;因脾与胃相表里,脾实则胃虚,故泻脾的同时当同补足阳明胃经。具体临证施针治疗之时,首先取两个补法的穴位,然后再取一个泻法的穴位(即以补穴的数目倍于泻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予以治疗,并且每天针刺两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之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与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则就要取脾经和胃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了;而且只有等到脉气调和之后,针刺方才能停止。之所以每天需做够两次针刺治疗,主要是因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脉气都来源于位居中焦且主水谷之消化与吸收的胃,其所受纳的水谷精微之气最为丰富,而其脉气也最为充盛的缘故;因此在脾胃二经上每天可以进行两次针刺治疗。2022-07-13
针对此方面的内容, 曰:“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踪而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踪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踪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首先必须在此特别地说明,本段各条末尾都有“踪取之上,气和乃止”之句,历代注家对此句的标点以及“踪”字的解释都不尽相同。比如唐《黄帝内经太素》中作“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解;张介宾的《类经》中作“踪取之,上气和乃止”。现在我们多根据《黄帝内经太素》中的解释来对其进行标点和注释的,并将“踪”字改作“躁”字,且解释为脉象躁动不安之意;而这里的“上”字则解释为经脉之气所出之处,也就是脉气之上源的意思。由此,我们就把“躁取之上”翻译成:“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那就要取用经脉之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了”。但如此标点与翻译是否恰当,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如果翻译过来,上段 大意是说,临证“寸口脉”如果大于“人迎脉”一倍,则预示着部位在足厥阴肝经,对应治疗则当泻足厥阴肝经;因肝与胆相表里,肝实则胆虚,故泻肝同时当同补足少阳胆经。具体临证施针时,首先取两个补法的穴位,然后再取一个泻法的穴位(即,以补穴的数目倍于泻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进行治疗,每天针刺一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与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那则就要取用肝经与胆经经脉之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了;此法直到脉气调和之后,针刺才能停止。第二,临证如见“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两倍的情形,则表示病位在足少阴肾经;治疗当泻足少阴肾经。因肾与膀胱相表里,肾实则膀胱虚,故泻肾同时当同补足太阳膀胱经。具体临证施针时,首先取两个补法的穴位,然后再取一个泻法的穴位(即以补穴的数目倍于泻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进行治疗,每两天针刺一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之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与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就要取肾经和膀胱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了;此法直到脉气调和之后,针刺才才能停止。第三,临证脉诊如果见“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三倍的情况时,则表示病位在足太阴脾经,治则当泻足太阴脾经;因脾与胃相表里,脾实则胃虚,故泻脾的同时当同补足阳明胃经。具体临证施针治疗之时,首先取两个补法的穴位,然后再取一个泻法的穴位(即以补穴的数目倍于泻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予以治疗,并且每天针刺两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之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与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则就要取脾经和胃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了;而且只有等到脉气调和之后,针刺方才能停止。之所以每天需做够两次针刺治疗,主要是因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脉气都来源于位居中焦且主水谷之消化与吸收的胃,其所受纳的水谷精微之气最为丰富,而其脉气也最为充盛的缘故;因此在脾胃二经上每天可以进行两次针刺治疗。202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