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东汉 医学 家。名机,字仲景,南阳湟郡(今河南南阳)人,一说尝任长沙太守,故又称“张长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张仲景生平简介
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 兴趣 ,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 中医 张伯祖为师,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认为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阳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十居其七。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毅然辞官业医,对伤寒病的起因和 治疗方法 进行了细心的研究。他从前人留下的医学著作中,继承了辩证论治的规律知识,又 收集 了民间的药方和治疗方法,结合自己的医疗 经验 ,加以总结提高,一方面为人治病,一方面从事著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此书经后人整理校勘,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 疾病 的专著。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所谓八纲)的基本内容。
《金匮要略》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专书。共计25篇,全书包括了40多种疾病的诊治。除了《伤寒论》和《金匿要略》外,张仲景还写了很多著作,如《评病要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可惜均已失传。
从东晋咸和年间起,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所创造的“六经”分证、中医诊断病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和辩证施治的原则,为祖国中医学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墓及医圣祠
张仲景墓及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的高埠之上。
张仲景(约150~21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穰东镇)人,曾官至长沙太守。他医术精湛,著作也很丰富,由后人收集整理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是著称于世数千年,历来被奉为中医的经典之作,被人们誉为“方药之祖”、“医中之圣”。
张仲景死后被葬在南阳。晋咸和五年(330年)在墓前立碑,碑上题“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后来墓塌毁损坏,碑亦没入荒野。明崇祯六年(1633年),当地的农民在挖土掘井的时候,又得到了晋碑,从而探得了墓地,后来修复墓冢,并加盖墓亭予以保护。
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又在墓地建立了医圣祠。祠的平面呈长方形,墓在院的中部,四周建有过殿、正殿、东西配殿、内经楼、灵枢楼、素问馆、医圣井、梅花轩、荷花池、医林会馆等。医林会馆原来是四方医士聚会探讨医学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有香火大会,南来北往,香火极盛。(国家文物局)
张仲景与饺子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很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 天下 ,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 食疗 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 冬至 ,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辣椒 [1] 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就在平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众的爱戴。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
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
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 风水 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祛寒娇耳汤”现在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现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
猜你喜欢:
1. 张仲景药方有哪些实用有效
2. 2017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3. 七年级上册历史试题及答案
4. 2017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5. 成功的医学家华佗2022-06-30
张仲景生平简介
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 兴趣 ,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 中医 张伯祖为师,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认为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阳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十居其七。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毅然辞官业医,对伤寒病的起因和 治疗方法 进行了细心的研究。他从前人留下的医学著作中,继承了辩证论治的规律知识,又 收集 了民间的药方和治疗方法,结合自己的医疗 经验 ,加以总结提高,一方面为人治病,一方面从事著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此书经后人整理校勘,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 疾病 的专著。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所谓八纲)的基本内容。
《金匮要略》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专书。共计25篇,全书包括了40多种疾病的诊治。除了《伤寒论》和《金匿要略》外,张仲景还写了很多著作,如《评病要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可惜均已失传。
从东晋咸和年间起,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所创造的“六经”分证、中医诊断病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和辩证施治的原则,为祖国中医学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墓及医圣祠
张仲景墓及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的高埠之上。
张仲景(约150~21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穰东镇)人,曾官至长沙太守。他医术精湛,著作也很丰富,由后人收集整理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是著称于世数千年,历来被奉为中医的经典之作,被人们誉为“方药之祖”、“医中之圣”。
张仲景死后被葬在南阳。晋咸和五年(330年)在墓前立碑,碑上题“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后来墓塌毁损坏,碑亦没入荒野。明崇祯六年(1633年),当地的农民在挖土掘井的时候,又得到了晋碑,从而探得了墓地,后来修复墓冢,并加盖墓亭予以保护。
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又在墓地建立了医圣祠。祠的平面呈长方形,墓在院的中部,四周建有过殿、正殿、东西配殿、内经楼、灵枢楼、素问馆、医圣井、梅花轩、荷花池、医林会馆等。医林会馆原来是四方医士聚会探讨医学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有香火大会,南来北往,香火极盛。(国家文物局)
张仲景与饺子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很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 天下 ,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 食疗 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 冬至 ,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辣椒 [1] 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就在平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众的爱戴。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
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
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 风水 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祛寒娇耳汤”现在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现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
猜你喜欢:
1. 张仲景药方有哪些实用有效
2. 2017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3. 七年级上册历史试题及答案
4. 2017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5. 成功的医学家华佗202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