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夹脊穴的基本简介

夹脊穴的使用最早见于《素问·刺疟》:“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素问·缪刺论》亦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太素·缪刺论》杨注:“脊有廿一椎,以两手挟脊当椎,按痛处即是足太阳之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痏也”。最早明确提出位置的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卷二》曰:“华佗治霍乱已死,上屋唤魂,又以诸治皆至,而犹不瘥者,捧病人腹卧之,伸臂对以绳度两头,肘尖头依绳下夹背脊大骨穴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壮;不治者,可灸肘椎,已试数百人,皆灸毕而起坐,佗以此术传子孙,代代皆秘之。”目前华佗此术掌握在华佗传人魏灵女士手中。李鼎先生以为这是华佗对脏腑背俞的特殊定位,是华佗从理论中对《明堂经》背俞定位的合理改动。首先提出“华佗夹脊穴“的称号,并未定义位置和数目,且将其归入经外奇穴之列;近代承淡安先生所著《中国针灸学》,认为夹脊穴为自第一椎至第十七椎,每椎下从脊中旁开0.5寸,凡34穴;尔后王乐亭先生将夹脊穴定位于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旁开3分;而上海西医学院编写的《针灸学》中,夹脊穴定位是第一颈椎至第五腰椎,每椎下正中旁开0.5~1寸等等,普通教科书或有关腧穴著作多源于承淡安先生之说。

2016-05-27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4-10-05 19:57:4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