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医生诊治疾病时,就只能够靠眼看、鼻闻、耳听、口问、手摸等方法来进行诊断。其中,中国古代诊断疾病用得最多的是脉诊。脉诊又叫“切诊”,是当时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2020-01-02
2020-01-02
在古代,医生诊治疾病时,就只能够靠眼看、鼻闻、耳听、口问、手摸等方法来进行诊断。其中,中国古代诊断疾病用得最多的是脉诊。脉诊又叫“切诊”,是当时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中医诊脉,通过手指在患者手腕脉搏处感知脉象,分为寸、关、尺三部,医生则运用轻、中、重三种力量,以此辨别脉象的不同。中医脉诊源远流长,早在扁鹊时代便已采用,古代《内经》中记载了21种脉象,经过历代发展,现已记录30余种。历代医家高度重视脉诊,将其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用来识别病因、分析...
早期切脉方法复杂,需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脉动。后来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古代医家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寸、关、尺”三部。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远端的寸部对应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
你好!《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出的“三部九候”脉诊法是指,诊脉部位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所以称之为“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语出《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
按照法度,人体的脉象变化与日程息息相关,其中三部脉象分别指的是寸、关、尺。尺脉属于阴性,通常沉而缓慢;寸关则是阳性的,表现为浮而快速,脉搏的起伏象征着气血的进出。正常情况下,阳脉每六息到七息跳动十三次,阴脉则为八息七息跳动十五次。脉象的二十八种变化互相衔接,如果某一脉络不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