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共整理腧学名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皇甫谧(215~282),魏晋间学者、作家、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从席坦学儒。武帝屡下诏征,皆称病不就,终身不仕。左思作《三都赋》成,请其作序,遂见重于世。中年患风痹,乃钻研医学。著有《帝王世纪》、《高士传》、《烈女传》、《玄晏春秋》、《针灸甲乙经》等。
2022-12-04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05 20:28:3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

  •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祖先就发现了人体皮肤上存在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即腧穴。这些发现记载于公元前五至一世纪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中,书中提到“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进行...

  • 《针灸甲乙经》是古代汉医著作之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该书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之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合编而成。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

  • 中国针灸学的瑰宝,《针灸甲乙经》[1]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源自《素问》、《灵枢》(古称《针经》)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按照天干排序,内容涵盖了医学理论与针灸技术。皇甫谧,这位史学家因疾病驱动,研习医术,尤其针灸,他删繁就简,提炼精要,形成了这部著作。其人被赞誉为“晋朝高秀...

  • 在《黄帝内经》中,腧穴被称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称其为“孔穴”;《太平圣惠方》则称之为“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认为它是“神...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