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藤杜仲的功效与作用

藤杜仲 (《陆川本草》) 【异名】土杜仲(《广西中兽医药植》),红杜仲(《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杜仲藤或毛杜仲藤的茎或根。 【植物形态】①杜仲藤,又名:结衣藤、九牛藤、白皮胶藤、小白皮藤、假杜仲。 攀援藤本,长达数十米。枝直径可达20厘米以上,外皮白色;小枝嫩时被微毛。叶对生,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11厘米,宽2.5~5厘米,基部急尖或圆形,先端狭渐尖,全缘,侧脉5~6对;叶柄长1~1.5厘米。聚伞花序排成总状,紧密,长达9厘米,被柔毛:花小,红色;萼5深裂,基部的腺体少数或缺;冠瓣在未开放前向内弯曲,长达2毫米;雄蕊5,花丝极短,长0.5毫米,彼此粘合,环绕柱头;花盘圆形,子房由2个离生的心皮组成,先端具长柔毛。蓇葖果双生,角状,长5~8厘米。种子长2厘米,顶端有白色丝状种毛。花期3~5月。果期11月至次年1月。 生于丘林地、山地、山麓、山谷及溪边的疏林中。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②毛杜仲藤,又名:鹤咀藤、香藤、鸡头藤。 攀援藤本,长达10余米。枝圆柱形,粗壮,有皮孔,幼枝被淡锈色柔毛。叶对生,卵状椭圆形,长2.5~7.5厘米,宽1.5~3.5厘米,基部近圆形,先端钝尖或短渐尖,全缘,略内卷,两面均被淡锈色柔毛,侧脉每边多至10条。聚伞花序近顶生,很少腋生,伞房状,长4~6厘米;花极小,萼近钟状,5裂,萼内的小鳞片5;花冠黄色,外有微毛,内面除基部均无毛;雄蕊5,花丝极短,花药箭头形;花盘浅5裂;子房由2个分离的心皮组成,具长疏毛。蓇葖果双生,或因不育而仅有1个,长6~7厘米。种子线状长圆形,长1~1.5厘米,暗黄色,有毛;种毛白色,丝状。花期3~5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谷疏林下或林缘,山间溪旁的灌木丛中。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采集】秋后采收。 【化学成分】毛杜仲藤皮含生物碱、酚类、有机酸、糖类。 【性味】①《陆川本草》:"苦涩,微温。"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辛,平。" 【功用主治】①《陆川本草》:"强筋骨,治腰痛。" ②《广西药植名录》:"宽筋活血,消肿,强壮补腰。治小儿麻痹,风湿骨痛,跌打驳骨,肚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浸酒。
提醒您:藤杜仲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2022-11-11
mcxzy 阅读 6 次 更新于 2025-04-18 03:36:5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藤杜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效:- 强筋骨:可用于治疗腰痛,增强筋骨。- 宽筋活血:有助于缓解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等症状。- 消肿:对于肿胀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强壮补腰:适用于小儿麻痹、腰膝酸软等情况。5. 用法与用量:内服时,藤杜仲可煎汤巧睁枯,每次用量为2~3钱,也可浸酒服用。6. 注意事...

  • 藤杜仲的功用与主治包括强筋骨,治疗腰痛,以及宽筋活血,消肿,强壮补腰等。可用于治疗小儿麻痹、风湿骨痛、跌打损伤和肚痛等症状。内服时,常用剂量为煎汤2至3钱,或浸酒。请注意:藤杜仲的使用前应遵医嘱,本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 2. 杜仲藤在我国的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广泛分布,全株可药用,主要功效是祛风活络,强筋壮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肌劳损等症状。3. 杜仲被认为具有补中益气、坚筋骨、强判断志、安胎等功效,是重要的中药材。4. 在实际应用中,杜仲藤和杜仲容易混淆,两者都属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来源,...

  • 本种与杜仲藤的区别在于叶片形状和蓇葖果的发育情况,花期和果期有所调整。另一种与前者的差异在于全株的毛发特征和种毛的长度。每种杜仲藤都具有特定的性味归经,苦、微辛,平,且带有小毒,主要功效包括祛风活络、强筋壮骨,适用于风湿痛、腰肌劳损、腰腿痛和跌打损伤,外用时可用于止血。用法用量...

  • 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辛,平。" 【功用主治】①《陆川本草》:"强筋骨,治腰痛。" ②《广西药植名录》:"宽筋活血,消肿,强壮补腰。治小儿麻痹,风湿骨痛,跌打驳骨,肚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浸酒。提醒您:藤杜仲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