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樟树中药材市场的产生背景

自古以来就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誉。镇郊的阁皂山是一个天然药场,绵延200余里,草木丰茂,盛产各种药材,其中动、植物药材和矿物药材达百余种。早在东汉建安时期,道家张道陵、葛仙翁等即修炼于此。他们一面迷信说教驱邪,一面采药炼丹治病、传授炮制之法。阁皂山的山民经过长期实践,渐渐积累和丰富了认药、采药和行医看病的知识。当时,山下赣江、袁河两岸水患频仍,瘟疫流行,于是,一些懂医识药的阁皂山人便到淦阳摆摊卖药,悬壶施诊。汉晋年间,在樟树行医卖药的人没有固定的落脚点。他们或采药于山林,或巡诊于乡村,或到淦阳古镇席地摆摊。摆摊的时间也不固定,采了药来,卖完就走。病人多就多住,病人少就少住。有如现在的游医和草药郎中。古时行医卖药的人,开初只是兼业。他们既种田地、养禽家、捕鱼打猎,又兼采药治病。后来,一些医药技术渐精、获利较大的人,便渐渐开始专门从事医药业了。南北朝时,樟树镇一带从事医药业的人逐渐增多,开始有了初步分工。樟树不仅有药摊,而且出现了兼医带药的药材开始进入樟树交易。

2016-05-31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20 12:26:5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南北朝时,樟树镇一带从事医药业的人逐渐增多,开始有了初步分工。樟树不仅有药摊,而且出现了兼医带药的药材开始进入樟树交易。

  • 唐代“药圩”的形成,为樟树中药业的鼎盛奠定基础。明清时期,樟树中药业全面进入发展鼎盛时期,形成了独特的经营形式、管理办法和技术体系,樟树药帮逐渐形成,以樟树为中心,辐射全国乃至世界,形成了以樟树为中心的全国药业网。樟树中药材市场的崛起,标志着樟树中药业的繁荣。市场占地235亩,拥有360余户...

  • 南宋偏安江南,使樟树中药交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南方主要的药材集散地。宋宝佑六年(1258年),樟树镇早已是药摊遍布、药店林立,逢墟而集已远不能满足药材交易的需要,于是便改为每日集市的药市。

  • 江西省樟树市在唐朝即辟为药墟,宋元时形成药市,明清时期臻于鼎盛,终成“南北川广药材之总汇”的大气候。但由于设施落后,交易方式陈旧等原因,近年来,“药都”繁华逐渐逝去。2004以来,樟树开始规划建设一个档次高、规模大、硬件设施一流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市场规划面积为500亩,建筑总面积达25万平方...

  • 三国时代,樟树镇便有药材摊贩摆摊卖药,悬壶施诊;唐代辟有药墟,宋代形成药市;明有药码头之称,清为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所,素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美誉。 战争之后樟树药市逐渐衰落,但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得到振兴。从樟树药市的兴衰可见华夏医药发展之一斑。2001年酝酿筹备10个...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