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血关键穴位

  有些读者朋友可能会问:“按摩穴位也可以补血?这是不是真的啊?”毋庸置疑,人体存在多个补血穴位,这些穴位大都分布在脾经、胃经、肝经之上,都是多气多血的穴位。如果对这类穴位多加刺激,对补血非常有帮助。下面就给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些补血关键穴位,希望能为您的健康打开一条方便之门。
下关穴   下关穴位于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处,属于足阳明胃经,也是胆经月胃经的交会穴,是养血之要穴。
  由于胆经经过此穴,因此它具有通经利窍、舒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E功效。其实,下关穴的保健治病功效不止这些,有牙痛顽疾的朋友,经常按f下关穴,对疼痛有非常好的缓解作用。不过,下关穴并非对所有类型的牙痛均有治疗作用,这要因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因肾虚或胃火过旺导致的牙痛,按摩此穴可起到缓解作用。

  肾虚血亏导致的牙痛,通常会出现牙齿隐隐作痛,存时疼有时不疼,疼痛缠绵数日不见好转,同时还伴有牙龈萎缩、牙浮齿动、腰膝酸软症。中医上讲,肾主骨,所以肾虚血亏会反应在牙齿上,由于抒虚,牙龈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势必会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的症状。此时按摩下关穴,则可以舒经活血、促进代谢,改善肾虚血亏问题,从根源上解决牙痛。对于胃火过旺导致的牙痛,通常会出现牙齿剧痛难忍、牙龈红肿、腮部肿起、口渴口臭、咀嚼困难的症状,此时,按摩下关穴同样具有治疗作用。因为,下关穴是疏通胃经、行气活血、促进阴阳平衡的要穴,去除胃火的功效相当显著。若配合颊车穴、支沟穴、冒俞穴效果更佳。
期门穴   期门穴位于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处,是足太阴、足厥阴、阳维诸多经脉汇集之处,是补血要穴。
  从期门穴的位置来看,它是肝经气血汇聚点,只要打开了期门穴,就相当于打通了肝经,可有效缓解气血亏虚的问题。
  我们再从肝经的循行角度来看,期门穴的气血是非常不稳定的,它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肝经中的气血循行至期门穴时已接近尾声,气血一路循行给各个穴位点补充能量,到了期门穴时,气血已所剩无几。因此,一旦肝经的气血不足,期门穴的气血就会更加不足。为此,建议人们,平时可多按摩期门穴,不但可保证肝经气血充足,还可疏解肝气,换来一个好心情。

章门穴   章门穴位于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是养血大穴之一。
  由于章门穴是八会穴的脏会之处,是五脏气血的汇聚点,也是通往五脏的门户,所以,经常刺激该穴位,可调节五脏的气血,使五脏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章门穴与期门穴一样,也属于募穴,属于足厥阴肝经,也是人体八大要穴之一,为脾经气血出入内脏的要地,经常按摩此穴位,可养肝血。另外,脾脏功能不好的人,经常按摩该穴,可舒肝健脾。

天枢穴   天枢穴位于肚脐左右2寸开外的地方,是对称的两个穴位,补血要穴之一。
  天枢穴与胃经及大肠经关系密切,经常刺激此穴,可使胃经及大肠经更加活跃,促进胃经内气血循行,帮助气血由胃经源源不断地输送向大肠经。众所周知,胃是消化水谷精微之要地,胃经的气血充盈,可促进食物充分消化,就能为造血系统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为补血奠定良好的基础。当人肠经的气血充盈时,可保证机体的排泄功能正常发挥,将体内的废物及毒素排出体外,使人体免遭毒害。

  按摩时,取双手拇指指腹按在左右两边的天枢穴处,先做向下按压的动作,然后进行按揉,顺时针、逆时针各揉200次。
关元穴   前面说过关元穴可以补气,同时也是补血要穴之一。
  中医里讲,关元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经常加以按摩,可达到调养气血的目的。由于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而小肠也具有吸收养分的功能,所以坚持按摩此穴能加强小肠的功能,起到补血作用。
  爱美的女性朋友,平日里不妨常按关元穴,能有效延缓衰老,令你容颜秀美,青春永驻。老年朋友们也可常按此穴,对延年益寿、强身健体颇有助益。
  具体按摩法:拇指指腹置于关元穴处,轻轻按压,每一轮按压8次,每次按压10轮。腹部比较肥胖的朋友,可加大按摩力度,对活络腹部气血,消除腹部赘肉很有帮助。
髀关穴   许多朋友特别是老年朋友,多年来一直受关节炎、风湿的折磨,建议人家平时多按摩髀关穴,对缓解+适很有帮助。这是因为,髀关穴是足阳明胃经由腹部进入下肢的第一个穴位,调节下肢胃经的总穴。胃经多气多血,当气血流注到下肢的膝中时,能起到滋养、润滑的作用,对缓解膝盖疼痛帮助甚大。
  臀部和腿部肥胖的朋友,也可多按摩此穴,对减肥很有帮助。

  由于髀关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可理气和胃,治疗胃病。因此,胃部疼痛的朋友,平时可多多按摩髀关穴,再配以足三里,止痛效果更佳。
血海穴   中医里常讲,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
  从字面上来讲,“血海”顾名思义指气血充盈的大海,是脾经所生之血汇集之所,可化血为气,运化脾血的作用。中医有“缘何血海动波澜,统血无权血妄行”之说,意思是说,一旦血海的功能失调,机体控制血液的机能失调,血液胡乱行走,人体将会出现病状。由此可见,血海还具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病的作用。
  很多女性朋友深受月经失调、痛经、闭经所扰。血海穴与月经问题关系重大,是调理月经的要穴。因此,建议有此困扰的女性朋友,在月经来潮前三四天开始按摩血海穴,痛经、月经量多或月经量过少者,再配以足三里穴,即可减轻痛苦。如果觉得按摩血海比较费力,不妨改按为拍,每次拍打10秒钟,连续拍打5次。
  由于脾经正好经过膝盖处,而血海穴位于膝盖上方外侧,按摩此穴可疏通脾经,使膝盖处气血充盈,从而有效滋润、润滑膝盖处,对缓解关节痛很有帮助。可选择每天上午9〜11点间按摩血海穴,此时正好是气血流注于脾经的时间,脾经处于旺盛阶段,配以合理的按摩手法,定能达到缓解病痛的目的。
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胃经多气血,前文已经介绍了足三里的补气之功,其实该穴的补血效果也不可小觑,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该穴的补血神效。
  俗语说得好“拍拍足三里,胜吃老母鸡”。意思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所取得的保健功效,并不比吃老母鸡差。同样可达到补益气血、滋养脑髓的作用。对于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耳鸣、神经衰弱等症,都有非常好的改善作用。
  由于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对于胃动力不足、胃气虚弱的人,经常按摩此穴也可达到改善不适症状的目的。
三阴交穴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3寸处,是肝、脾、肾交会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三阴交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之功。
  随着亚健康状态的年轻化,许多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四处寻访名医,与其如此,不如开发我们自身的潜力。三阴交穴就相当于我们身体上一个巨大的健康窀库,启动它,就可保持气血充沛,增强脏腑机能,改善亚健康状态,从而达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终极目标。

  另外,三阴交穴也被称作脾脏的大补穴位,由于脾脏具有向外散发湿气的作用,每天中午11点,脾经当令的时候,对三阴交穴进行刺激,能把身体里面的湿气排出体外,避免机体受寒湿迫害。
隐白穴   隐白穴位于脚部大脚趾的内侧,在趾甲旁边一点的位置,补血功效十分显著。
  从其字面意思上来分析,隐是隐秘的意思;白是肺之色也,气也,木穴内的气血蒸发外出,非常隐秘不易被人察觉,因此取名为隐白穴。
  脾脏具有统血作用,而隐白穴是脾经上的第一个穴位,经常按摩此穴可达到健脾统血的目的。另外,该穴的另一个典型特点是止血功效强,一切出血问题如流鼻血、月经量过多等,都可通过按摩此穴得到缓解。

  隐白穴也是脾经上的井穴,所谓井穴是“汲养而不穷”之意。经常按摩此穴,就能疏通脾经,促使气血源源不断地生化。由此看来,隐白穴被誉为补血大穴一点也不为过。
2022-09-23
mcxzy 阅读 24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1:32:2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7. 足三里穴:位于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处,是补气关键穴位。足三里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主要作用在于补中益气、调理脾胃、通经活络、扶正祛邪。对足三里施以恰当刺激,可促进气血生化与运行。8. 期门穴:位于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处,是足太阴、足厥阴、阳维诸多经脉汇集之处,是补血要穴。

  • 1、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穴位对于气血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亦是人体重要的补血穴位,按摩、艾灸足三里穴位都有较好的疗效;2、膈俞穴:膈俞穴在背部是血会,血会膈俞基本平肩胛下角。肩胛下角和后正中线即脊柱之间连线的中点是膈俞穴,对于补血有较好的疗效;3、...

  • 中医中能补血的穴位是哪里?1、血海穴俗话说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还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并促生新血。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阴...

  • 天枢穴位于腹部,按摩此穴可以促进胃经和大肠经的气血循环,增强消化功能,为补血提供基础动力。同时,保持大肠经气血充盈,有助于止泻通便,促进肠道清洁。双手拇指下压左右两边天枢穴,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既补血又排毒。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是肝、脾、肾交汇的穴位,按摩此穴可以调和...

  • 3. 补血养血可借助于穴位按摩。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是三个优秀的补血养血穴位。4. 血海属足太阴脾经,具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的功能。按摩血海穴可在上午9~11点进行,效果最佳。5. 三阴交是妇科常用穴,属足太阴脾经,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取穴时,可用手指按压、按摩、搓擦三阴交,时间以3...

美好纯真时代分享中医药学教程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