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发热的辨证施治

1.骨蒸潮热证(1)证候 肺结核、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内热、虚劳骨蒸者,见午后潮热,或者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2)治则 清虚热,退骨蒸。(3)主方 清骨散加减治疗。(4)方药 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甘草。血虚,可加当归、熟地、白芍、生地;咳嗽,加桔梗、五味子、阿胶(烊化)、麦冬。2.邪热内伏证(1)证候 肺结核、贫血、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火旺者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数。(2)治则 养阴透热。(3)主方 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4)方药 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盗汗较重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黄、制首乌滋阴;失眠者加柏子仁、酸枣仁,首乌藤养心安神;兼有气虚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3.阴虚火旺证(1)证候 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消渴易饥,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2)治则 滋阴降火。(3)主方 大补阴丸。(4)方药 熟地黄(酒蒸)、知母(酒浸,炒)、黄柏(炒褐色)、龟板(酥炙)。咯血,吐血,加旱莲草、仙鹤草、侧柏叶;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煅牡蛎。4.阴虚发热(1)证候 吐血、衄血;或疟疾、伤寒屡汗之后,取汗既多,阴亏津伤,烦渴不止,潮热不退,脉虚者。(2)治则 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止血。(3)主方 一阴煎。(4)方药 生地黄、芍药、麦冬、丹参、熟地、牛膝、甘草。如火盛躁烦者,加真龟化服;如气虚者,间用人参;如心虚不眠多汗者,加枣仁、当归;如汗多烦躁者,加五味子,或加山药、山茱萸;如见微火者,加女贞子;如虚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者,加泽泻、茜根,或加川续断。5.营血虚滞证(1)证候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经量少或闭经,表现为舌淡,脉细弦或细涩。(2)治则 补血和血,调经化瘀。(3)主方 四物汤。(4)方药 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各等分。

2016-05-18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5:18:1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实火:采用泻法,主要解郁、活血、除湿,并辅以清热药物,以清除实热。虚火:侧重于补益,如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阴虚发热者可适当加入清退虚热的药物,其余情况以补益为主。兼顾虚实夹杂情况:虚中夹实:以补为主,但需配合清热药物。实中夹虚:以清热为主,但可适量加入补益手段。辨证施治:切忌...

  • 中医认为,手足心热,特别是夜晚出现这种症状,多是阴虚的表现,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虽然西医没有“阴虚”的概念,但中医会通过中药进行调理。对于脚底发热的问题,中医主张辨证施治,因此治疗方案会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针对这种症状,中医通常会采用滋阴清热的方法来进行调理。如果仅是单...

  • 如果确实为肾虚,需区分肾阳虚与肾阴虚,建议寻求中医辨证施治。肾阴虚的表现之一是身体感觉“热”,常伴有腰酸、燥热、盗汗或虚汗、头晕、耳鸣等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食补来调节,如食用黑木耳、黑芝麻、核桃等,这些食物被认为有益于肾阴的健康。对于药物治疗,可以考虑使用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 阴虚火旺辨证施治 症状:午后潮热,或晚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手脚心发热,或脾虚湿困、闹心、少寐、梦多、颧红、盗汗,人体体温比平常人高;口干舌燥咽燥,大便干硬,尿少微黄,舌色干红葡萄酒或有裂痕,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伴随口腔溃疡反复发病,疼痛,伴头晕目眩,腰酸困乏等。治则:育阴泄...

  • 这种体质常见于心脏部位的热量散失过快,导致手脚发热,且可能伴随夜间盗汗。此外,女性可能会察觉到月经量减少,男性则可能察觉到遗精现象。阴虚火旺的舌象特征,舌头颜色偏红,舌苔薄少,脉象细弱,这些都是辨识阴虚火旺的重要标志。想要有效调理,找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进行辨证施治尤为重要。针对阴虚火...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