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阴虚的辨证施治

证候:“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治则:滋养脾阴,养阴和营。主方: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方药:沙参、麦冬、玉竹、白芍、天花粉、生扁豆、乌梅、佛手、甘草、五味子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温服,分2~3次服用,每日1剂。若兼呃逆,声急促而不连续,可加枇杷叶、石斛、柿蒂等降逆止呕;若时作干呕,可加石斛、知母、竹茹以生津降逆止呕;若大便干结者,可加瓜蒌仁、生首乌、火麻仁以清热润肠通便而不伤正。

2016-05-14
mcxzy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2:52:4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证候: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治则: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10.脾虚生热 证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

  • 1.寒湿滞脾贪凉饮冷,或过食生冷瓜果,致寒湿滞脾。证候:腹胀腹痛,纳少便溏,口淡不渴,面色萎黄,舌淡而胖,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则:温化寒湿。主方:理中汤合平胃散。方药: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理中汤);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平胃散),加藿香、茯苓、白蔻。2.湿热蕴脾寒湿滞...

  • 而脾阴虚则表现为咽干、口燥、舌红少津等症状,建议使用滋阴健脾丸来调理。脾不统血则主要表现为出血症状,建议服用人参归脾丸来补气摄血。最后是脾气下陷,表现为腹部坠胀、脱肛等症状,推荐使用补中益气丸,此药能有效提气,适用于中气不足的患者。除了药物调理,食补是养脾健脾的有效方式。应避免暴饮...

  • 证候: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治则: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10.脾虚生热 证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

  • 如使用一贯煎,方药包括生地、麦冬、石斛等。六、肾阴虚 肾阴虚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痛等症状。治疗需滋补肾阴,可选用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方药含生地、丹皮等。结语:通过针对不同脏腑的阴虚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可以有效调理治疗阴虚体虚。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应对阴虚体虚的问题。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