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非药物治疗手法——针灸

  针灸是中医特有的应用针法与灸法治病的合称。因两法同属外治法,都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作用于经络腧穴,既可单独使用,又常配合使用,自古相提并论合称为针灸。
  随着中医学发展,针灸含义随之扩大。药物敷贴、拔罐疗法、磁疗、电疗、激光、微波照射等皆作用千经络躺穴,又不同于针灸的医疗方法,称为非针非灸的躺穴特种疗法。
针灸具有治病保健的功效:   调和阴阳。
  人体因七情六淫及外伤等因弃破坏了阴阳平衡,会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临床证候。针灸穴位可调节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正常的阴阳平衡。
  扶正祛邪。
  针灸有“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扶正功效,扶正祛邪而病退。如针刺泻法就有放血祛邪作用。
  疏通经络。
  针灸可疏通经络气血循环通路,使之“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双向调节。
  腧穴在治疗疾病时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这是针灸防治疾病的最大特点。
所谓针灸,包含了针法和灸法两类   针法
  针法,即针刺,指用毫针刺入人体躺穴内,用捻、提等手法,使局部或穴位产生酸、麻、胀、重、疼等感觉,中医称为“得气”,是针刺好的反应。针法依据中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理,进针后通过配合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
  针法注意事项:
  (1)针刺要中医医师操作,自己保健可用笔套、筷子、牛角尖等尖物代替银针按压穴位,只要刺激力度适中,均能达到治疗效果。
  (2)神阙穴(肚脐)是唯一不能用针法治疗的穴位。有出血体质、血液病人、凝血障碍患者不适合针法。
  灸法
  灸法又称艾灸、温灸。温灸通过点燃百草之王艾草制成艾炷或艾条,熏、灼体表部腧穴,利用经络或患处四周产生温热的刺激,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并通过全身经络传导,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的目的。《医学入门》里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可起到针、药有时起不到的作用。至于灸法保健作用,《扁鹊心书》中早就有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
  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
  温灸在保健养生方面有温肌散寒、疏风解表,温经通络、活血散瘀,温中活里、强脏壮腑,温阴补虚、回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火化瘀,平衡阴阳、保健防病等功效。
2022-10-05
mcxzy 阅读 22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9:44:3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针灸是中医的一种非药物疗法。针法:针刺穴位。灸法:灸草、灸炷烧灼穴位。针灸其中包括了有,针刺、艾灸、拔罐、刺血,还有刮痧,等等方法。针刺、艾灸、拔罐、刺血,还有刮痧都作用在我们人体的经络和腧穴上,达到了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人体的阴阳,用以保健,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

  • 针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针灸是基于人体穴位进行的治疗手段。它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利用细针进行穴位刺激,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的目的。针灸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针灸的具体操作过程是使用不锈钢制成的细针,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穴位。这些穴位...

  • 针灸是用针刺人体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采用丝状针,是中医的一种疗法。针灸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起到活血化瘀、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局部组织血液运行、加强血液循环、促进血液中细胞的代谢能力的作用,有利于抑制炎症物质的渗出,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内脏功能,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它可以用来治疗面瘫...

  • 2. 推拿 推拿又称按摩,是中医理疗中常用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手法按摩人体的特定部位,可舒筋活络、行气活血,对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活动度及减轻疼痛有良好效果。3. 艾灸 艾灸是通过燃烧艾叶制成的艾条,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达到温通经络、驱寒除湿的效果。艾灸对于治疗虚证、寒证以及...

  • 1、针灸治疗 (1)风邪上扰证。主穴:外关,合谷,风府。(2)少阳邪郁证。选穴:丘墟,悬钟,行间。(3)肝阳上亢证。选穴: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4)痰浊中阻证。选穴:头维,内关,中脘,丰隆,阴陵泉。(5)气血亏虚证。选穴:脾俞,胃俞,足三里,百会。(6)肾精不足证。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