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穴之脾经的功用总结

脾经 穴又名脾土穴、脾穴。
部位一:拇指外侧缘指根到指尖的赤白肉际处。部位二:拇指末节螺纹面。
作用:健脾调中,补血生肌,消食积化姨诞。
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
补法一:屈指,向心性直推之。补法二:在拇指螺纹面旋推为补。
清脾经:离心直推之,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
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慢惊风。体质虚弱、食欲不振、肌肉消瘦、呕吐、腹泻、便秘、脱肛、便血、及斑、疹隐出不透。
五经归属;脾经。
配伍研究
1.张汉臣:补脾穴,推上三关,揉小天心穴,有助气、活血、通经络的作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天心穴属也经穴,也主血,故能行气活血,其功用尚有健脾宁心的功效。推补脾经、揉一窝风,有健脾温中、和胃、増进饮食、除湿痰的作用,脾经与五经阳性穴位的配伍有助脾阳的作用。
2.孙重山: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腹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肌肉消瘦等症,多与推三关、捏脊、运八卦等合用。三关、捏脊都为五经阳性穴,运八卦行气,补脾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双补,蕴含阴阳之道。治疗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泄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揉小天心、清肺经、清小肠等合用以清热利尿。体现了五行的生克制化。
3.李德修:治疗脾虚腹泻,先清补大肠止泻,后清补脾健运消化。体现大肠经和脾经的效应相关性。治疗大便燥结先清脾经泻火,泻大肠法去燥结,补肾经善后。喘嗽虚证为肺、脾、肾皆虚,揉二马补肾中水火,清肺经以清热平气逆,补脾主经生肺金。体现了脏腑辩证。

文献选摘:
《按摩经》:"掐脾土,曲指左转为补,直推之为泄,饮食不进,人瘦弱,肚起青筋,面黄,四肢无力用之"、"脾经有热食不进,推动脾土效必应"。
《推拿仙术》:"唇白气血虚,补脾土为主"、"补脾止,饮食不消,食后作饱胀满用"。
《幼科铁镜》:"大指面属脾...曲者,旋也。于指正面旋推为补,直推至指甲为泻",《幼科推拿秘书》:"大拇指属脾土。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大指,通背右筋天枢穴,手列缺穴,足三里穴",体现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的相关效应。
2022-07-04
mcxzy 阅读 24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3:05:0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作用:健脾调中,补血生肌,消食积化姨诞。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补法一:屈指,向心性直推之。补法二:在拇指螺纹面旋推为补。清脾经:离心直推之,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主治:消化...

  • 2 小儿脾经的作用 脾经在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屈患儿拇指,向里推为补脾,常用于虚证,能健脾,壮气血;直指向外推为清脾,用于实证,能泄脾火;直推来回推为清补脾,用于虚中挟实,调和脾胃,活血顺气。3 小儿肝经的作用 肝经在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由食指推...

  • 在中医的穴位疗法中,"五经"特指手指上的特定穴位。例如,心经位于中指,肝经位于食指,脾经在大拇指,肺经在无名指,肾经则在小指。《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详细描述了这些经络的运用方法,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治疗多种病症,如大小便不畅、咽喉胸闷、腹胀气吼和泄泻等。此外,以《易经》为首的经...

  • 1 春季助长第一步:揉百会 功效:百会穴是百脉汇聚之地,是督脉,也是阳气汇聚之地。而孩子是纯阳之体,按揉百会,能起到安神、升阳、促睡的作用。位置:眉心向上划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中间点交会点,即为百会穴。以百会穴为轴点,在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为四神聪穴。手法:在百...

  • 肾经穴增智力补肾经穴(在小指掌面,自指尖推至指根)具有补肾益脑等作用,可用于促进大脑智力发育和保健。临牀我们的体会是,该穴多用于治疗神经、内分泌系统及泌尿系统的疾病,例如治疗五更泻、遗尿、尿频、肾虚咳喘、惊风、牙痛、骨软无力、先天不足等。脾经穴促消化推补脾经穴(在大拇指的外侧边缘,...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