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穴位是针灸学的基础,而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病的疗效保证。针灸手法种类繁多,但是总的提纲切领不外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进而引申出各种各样的指导原则。其中,“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针刺手法是不可忽略的手法,下面我们就漫谈一些使用经验。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针刺手法是阴阳理论在针灸学中的应用,传统意义的理解是多是从选穴角度来理解的。
疾病性质有阴有阳,穴位所在的部位也有阴有阳,所谓“从阴引阳”就是指治疗病理性质属阳的疾病,选穴需取阴经的穴位;“从阳引阴”就是指治疗病理性质属阴的疾病,选穴需取阳经的穴位。
比如,五脏疾病多为阴病,这时候就可以选用在阳部的背俞穴来治疗;六腑疾病病性属阳,可选用在阴面的募穴来治疗。
传统的解释是从选穴角度来理解,其实对于此概念还可以从针刺层次来理解,如果将二者结合,往往效果会更佳。
我们都知道,一个穴位都有一定的针刺深度,所谓“春夏刺浅,秋冬刺深”也可以从阴阳属性来理解。表浅为阳,深邃为阴。那么,如果单单从层次深浅来理解这一手法就很容易了。
“从阴引阳”就是指针刺阴面穴位至穴位深部,在深部得气后,使针下气感深沉至对侧的阳部,或让针感在阳部传递,最后再随着患者呼吸缓缓提针至穴位浅部,留针或不留针,根据病情需要酌情选择。
“从阳引阴”就是指针刺阳面穴位至穴位浅部,在浅部得气后再深刺至穴位深部,使针下气感深沉至对侧的阴部,或让针感在深层传递,最后再随着患者呼吸快速提针至穴位浅部,留针或不留针,根据病情需要酌情选择。
这种针刺手法重在医生对针下的感知,对针刺层次的把握,在安全范围内去体会针下气血的动向,通过对针灸针的干预从而导引气血流向所需要的层次。
临床中这种手法还是很常见的,比如在腹胀中的应用就需要用到从阴引阳。曾经一个50多岁的女性患者,腹胀2年余,在通过辩证之后,为实热证,病性属阳,取中脘穴,用4寸针灸针,先深刺至中脘穴深部,在深部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再随着患者呼气将针缓缓拔出,不留针。
当针在穴位深部捻转时,这时候患者可出现从脊柱后方上下传导的感传现象;在将针身缓慢从穴位深部拔出时,医者可感觉针下被吸住一样,随着针身的浅出,感觉气就像被拉出来一样。这就是“从阴引阳”针刺手法的主要操作。
这个患者在针刺两次之后,腹胀感已经减轻四分之三,后继续针刺,共针刺5次之后腹胀完全消除。虽然,之前也接受过针灸治疗,皆是针刺深度未到达所需要的程度,不能将阳气引至腹面,不能将腹部的邪气驱除体外,从而也不能到达预期效果。
对于“从阳引阴”应用的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阳部的穴位比如背部腧穴多不能深刺太过,且不需要深刺。应用最多的也就是热病选用大椎穴的时候,先将针在浅部得气,快速刺入深部,捻转得气后,将针快速拔出,不按针孔,如若出血效果更佳。
以上就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针刺手法的体会,对于针刺来说,把握住大原则,再在临床中体会、揣摩、总结,从而推演、验证疗效,才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毕竟针灸是门技术,需要的是能够对疾病产生疗效,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理论研究,有效才是王道。2022-06-22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针刺手法是阴阳理论在针灸学中的应用,传统意义的理解是多是从选穴角度来理解的。
疾病性质有阴有阳,穴位所在的部位也有阴有阳,所谓“从阴引阳”就是指治疗病理性质属阳的疾病,选穴需取阴经的穴位;“从阳引阴”就是指治疗病理性质属阴的疾病,选穴需取阳经的穴位。
比如,五脏疾病多为阴病,这时候就可以选用在阳部的背俞穴来治疗;六腑疾病病性属阳,可选用在阴面的募穴来治疗。
传统的解释是从选穴角度来理解,其实对于此概念还可以从针刺层次来理解,如果将二者结合,往往效果会更佳。
我们都知道,一个穴位都有一定的针刺深度,所谓“春夏刺浅,秋冬刺深”也可以从阴阳属性来理解。表浅为阳,深邃为阴。那么,如果单单从层次深浅来理解这一手法就很容易了。
“从阴引阳”就是指针刺阴面穴位至穴位深部,在深部得气后,使针下气感深沉至对侧的阳部,或让针感在阳部传递,最后再随着患者呼吸缓缓提针至穴位浅部,留针或不留针,根据病情需要酌情选择。
“从阳引阴”就是指针刺阳面穴位至穴位浅部,在浅部得气后再深刺至穴位深部,使针下气感深沉至对侧的阴部,或让针感在深层传递,最后再随着患者呼吸快速提针至穴位浅部,留针或不留针,根据病情需要酌情选择。
这种针刺手法重在医生对针下的感知,对针刺层次的把握,在安全范围内去体会针下气血的动向,通过对针灸针的干预从而导引气血流向所需要的层次。
临床中这种手法还是很常见的,比如在腹胀中的应用就需要用到从阴引阳。曾经一个50多岁的女性患者,腹胀2年余,在通过辩证之后,为实热证,病性属阳,取中脘穴,用4寸针灸针,先深刺至中脘穴深部,在深部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再随着患者呼气将针缓缓拔出,不留针。
当针在穴位深部捻转时,这时候患者可出现从脊柱后方上下传导的感传现象;在将针身缓慢从穴位深部拔出时,医者可感觉针下被吸住一样,随着针身的浅出,感觉气就像被拉出来一样。这就是“从阴引阳”针刺手法的主要操作。
这个患者在针刺两次之后,腹胀感已经减轻四分之三,后继续针刺,共针刺5次之后腹胀完全消除。虽然,之前也接受过针灸治疗,皆是针刺深度未到达所需要的程度,不能将阳气引至腹面,不能将腹部的邪气驱除体外,从而也不能到达预期效果。
对于“从阳引阴”应用的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阳部的穴位比如背部腧穴多不能深刺太过,且不需要深刺。应用最多的也就是热病选用大椎穴的时候,先将针在浅部得气,快速刺入深部,捻转得气后,将针快速拔出,不按针孔,如若出血效果更佳。
以上就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针刺手法的体会,对于针刺来说,把握住大原则,再在临床中体会、揣摩、总结,从而推演、验证疗效,才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毕竟针灸是门技术,需要的是能够对疾病产生疗效,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理论研究,有效才是王道。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