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胃阴虚、胃寒、胃热与食滞胃脘

胃阴虚证 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由于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被耗,或嗜食辛辣,或五志化火导致胃阴耗伤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胃院隐痛,饥不欲食,院痞不舒,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分析:胃阴亏虚,胃阳偏亢,虚热内生,胃失和降,故胃院隐痛,饥不欲食,院痞不舒;虚热内扰,胃气上逆,则干呕呃逆,胃阴亏虚,上不能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润肠,故大便干结。看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胃阴虚主要与胃火区别,两者均有热象,所不同一为虚,一为实。实以口臭、苔黄。舌质苍老为特点,见此不难区别两者。当胃火向胃考试,大网站收集阴虚过渡时可两证交错出现,见此,即可辨作胃阴虚火旺。辨证时应注意两点,即阴虚证和消化道功能异常。如伴有脾气虚证测称之为脾阴虚。

  胃寒证 是指阴寒停留于胃腑所表现的证候。多因过食生冷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疼痛,遇冷尤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或伴有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喜温,食后痛减,或伴有胃脘水声漉漉,呕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

  病机分析:胃寒证分为寒邪犯胃和胃气虚寒。寒邪侵袭人体,阳气受伤者为虚寒证;阳气被遏者,为实寒证。寒性凝滞收引,寒留胃脘,气滞不通,故胃脘疼痛;寒为阴邪,得冷更加凝滞,故疼痛遇冷加剧,得、温痛减;阴不耗液,故口淡不渴;如果病程迁延不愈,、阳气被耗,则由实证转为虚证;脾气被遏则神疲乏力,阳气不能温煦肢体,故形寒肢冷,喜温;进食后阳气振奋,故疼痛缓减;胃气虚寒,不能温化精微,致水液内停成为水饮,饮停于胃,故可闻胃脘水声漉漉随胃气上逆,可见呕吐清水。舌淡苔白滑为阴寒内盛水饮内停之征,脉迟主寒,水饮可见弦脉。

  相似证候的辨别:主要与脾的病证相鉴别。但胃寒重在胃痛,脾则重在腹泻。脾病多虚,而胃寒虚象不显著。辨证时要注意分辨清属寒邪犯胃与胃气虚寒。主要在病程上。寒邪犯胃系新病,突发的,而胃气虚寒往往病程长,迁延不愈,症状较轻而又兼有一定的虚象如长期的胃院部怕冷,喜温,面色少华等。

  胃热证 是指胃火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热邪犯胃,或情志不舒郁而化火,或平素过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等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胃院灼痛,嘈杂泛酸,消谷善饥,渴喜冷饮,或齿龈肿痛,甚至溃烂出血,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病机分析:胃热内炽,胃络脉气血壅滞,故胃脘灼痛;肝经郁火,横逆侮土(胃),肝胃气火上逆,故嘈杂泛酸;功能亢进,故消谷善饥;热盛伤津,故渴喜冷饮;胃经络于齿龈,胃火循经上行,气血壅滞,故牙龈肿痛,甚至溃烂出血;热伤血络,血热妄行,故牙龈出血;胃中浊气上泛,故口臭;热盛伤津,肠失儒润,故大便秘结;小便化源不足,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俱属热盛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主要与脾的湿热证相鉴别。通常,出现胃痛、呕吐、吞酸等症考试,大网站收集咎之于胃;而腹胀、腹泻则咎之于脾。如热证加胃痛,或胃气上这之症,本证即可成立。所区别点是,有口腔、齿龈破碎者称胃火上炎:有吞酸者,称肝火犯胃,也可称之为胃热证。

  食滞胃院证 是指食物停滞胃脘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或脾胃素虚,运化失职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胃院胀痛,厌食,暧腐吞酸或呕吐食物,吐后胀痛减轻,或矢气便溏,泻下奥*酸腐,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分析:胃气以降为顺,食物停积胃院,气机阻滞测胃脘胀痛;食积于内,拒于受纳,故厌食;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则暧腐吞酸或呕吐食物;吐后实邪得消,胃气通畅,故胀痛得减;食浊下行,积于肠道,可致矢气便溏,泻下臭*酸腐;胃中浊气上腾,则舌苔厚腻;食滞于内,气实血涌,故脉滑。

  相似证候的辨别:主要与脾虚证相鉴别。本证一派实证,而脾虚则虚证突出。且不一定有伤食的诱因。辨证此证关键要有伤食史,再排除脾气虚、胃火证,本证的诊断便不难作出。2023-01-14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5:59:4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胃阴虚证与胃热证均有热象,具备了津伤胃热,胃失和降,纳运失职的共同病机,故有胃痛、善饥、口干渴、大便干结、烦热、呕吐、形体消瘦、舌红、脉数的共同症状。 胃阴虚证:因胃中津液不足,阴不制阳,虚火内生,胃虚有热,气机不利,胃中失和,则纳食减少,饥而不欲食,正如《张氏医通》所云「饥不能食,此证有二...

  • 二、心阴虚 心阴虚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盗汗、虚烦等症状。治疗需滋补心阴,清心安神,可选用天王补心丹化裁,方药含当归、阿胶、玉竹等。三、胃阴虚 胃阴虚导致胃阴不足,出现脘部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等症状。治疗宜滋养胃阴,兼清胃热,如使用加减玉女煎,方药包括玉竹、生地、沙参等...

  • 胃肠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久病失养,或因吐泻太过,或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津,或年老阴血亏少等原因所致;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内犯胃肠而成。胃肠病的中医辨证主要包括胃气虚证型、胃阴虚证型、胃阳虚证型、胃热(火)证型、寒犯肠胃型、...

  • 所以很明显你不是脾胃失调,而是胃上的问题,胃上的问题脏腑辩证主要分为:1、胃寒2、胃热3、胃阴虚。看你的病症胃热的可能性大,因为你有明显的消谷善饥的症状。可以用《玉女煎》石膏(9-15克)熟地(9-30克)麦冬(6克)知母(5克)牛膝(5克 但是中医讲究四诊合参,最好去看看大夫 ...

  • 主要采用滋阴清热的方法,常用中药有沙参、麦冬等。此外,必须节制性生活。针对不同的脏腑,有以下辨证调理方剂:心阴虚者可用天王补心丹加减;肾阴虚者可用知柏地黄丸;肺阴虚者可用养阴清肺汤或清燥救肺汤加减;胃阴虚者可用参苓白术散或平胃散加减;肝阴虚者可用天麻钩藤饮;脾阴虚者可用四君子汤加减。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