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中医怎么辨别?

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胃肠病的辩证论治基础,他把《黄帝内经》中有关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了中医胃肠病的辩证基础。 
胃肠是指胃、小肠、大肠,此处主要指胃和大肠病症的辨证,中医将小肠的实热证归于心火下移小肠,而小肠虚寒证候,多归于脾虚之中,因此这里主要讲述胃病证候和大肠病证候的辨证方法。
胃肠病辨证,包括胃、小肠、大肠常见病证的辨识和分析。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大肠、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传导功能和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因而其主要表现:一是大便的异常,如泄泻、便秘、下痢脓血等;二是腹胀、腹痛、肠鸣等腹部的症状。胃肠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久病失养,或因吐泻太过,或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津,或年老阴血亏少等原因所致;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内犯胃肠而成。
胃肠病的中医辨证主要包括胃气虚证型、胃阴虚证型、胃阳虚证型、胃热(火)证型、寒犯肠胃型、食滞胃肠证型、胃腑气滞证型、胃腑血瘀证型、胃肠实热证型、大肠液亏证型、肠虚滑脱证型、肠道湿热证型、虫积肠道证型等类型。
胃肠病证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的病证,临证时要辨清病证在胃还是在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清其寒、热、虚实,但胃肠病以实证(注:实证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活动抗盛所表现的症候。实证的形成,一是外感六淫邪气侵犯人体,二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淤血等病理产物停留在体内所致。由于邪气的性质及所在的部位的不同。因此临床表现亦不一样。一般常见的有发热,形体壮实,声高气粗,精神烦躁,胸胁脘腹涨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小便短赤,苔厚腻,脉实有力等。)、热证(注:热证指有一组热象的症状和体征。)居多,老弱之人则以虚、寒证(注:虚症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侯,多见于素体虚弱,后天失调,或久病、重病之后,以及七情劳倦,房事过度所致的阴阳气血亏虚而形成。但因气血阴阳虚损的程度不同,所以临床上又有血虚、气虚、阴虚、阳虚的区别。寒证是指有一组寒象的症状和体征。)或者虚实来杂居多,临证当细辨之。
2020-01-02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5:59:5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辨证要点上,胃肠病主要通过辨胀与痛、辨寒与热来进行。胀痛是病人的自我感觉,反映了微观变化,能帮助了解病变部位、疾病性质、气机升降、邪正强弱、疾病的进展、气血运行及预后的良恶。胀满有胃胀、胁胀、腹胀之别,而痛则有胃脘痛、腹痛、胁肋痛等不同形式。辨寒与热时,胃肠病常伴有寒热错杂的...

  • 胃肠病的中医辨证主要包括胃气虚证型、胃阴虚证型、胃阳虚证型、胃热(火)证型、寒犯肠胃型、食滞胃肠证型、胃腑气滞证型、胃腑血瘀证型、胃肠实热证型、大肠液亏证型、肠虚滑脱证型、肠道湿热证型、虫积肠道证型等类型。胃肠病证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的病证,临证时要辨清病证在胃还是在肠,...

  • 在诊断胃痛与其他症状时,可通过纤维胃镜等检查手段,对胃的病变进行判断。对于胃痛与腹痛的鉴别,则可通过相关部位的X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B超检查等手段进行。

  • 中医是通过把脉判断功能性胃肠病的,一定要及时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病情,平时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要吃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保证充足的睡眠。

  • 1、起病缓慢,多有进食后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往往是无规律的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2、可伴有食欲不振或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及嗳气。3、可出现消瘦、疲乏无力、腹泻、舌炎、指甲脆弱及贫血等,多为缺铁性贫血。4、检查时可发现上腹部有轻微压痛,皮肤粘膜苍白,光滑舌,少苔等。不同点:1、浅表性...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