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虎口 5 穴名·虎口 5.1 经穴别名·虎口 5.2 经外奇穴名·虎口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虎口 1 拼音 hǔ kǒu
2 英文参考 huko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égǔ LI4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虎口:1.人体部位名;2.穴名。[1]
4 人体部位名·虎口 虎口指两手拇指与食指之间的部位。《身经通考》:“歧骨前为虎口。”[1]
5 穴名·虎口 虎口为穴名。[1]
5.1 经穴别名·虎口 虎口为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合谷。[1]
合谷为经穴名(Hégǔ LI4)。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结合;谷:山谷。穴在第一、二掌骨结合处,局部呈山谷样凹陷,故名。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法:①拇、食指并拢,于最高点取之。②以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是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有疏风解表、清泄肺气、通降肠胃作用。主要用于外感时邪、头面五官、胸肺、肠胃疾患等。如伤寒、头痛、无汗或多汗、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鼻塞、耳鸣、耳聋、齿龋痛、咽喉肿痛、咳嗽、气喘、腹痛、痢疾、泄泻、经闭、滞产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面神经麻痹或痉挛、电光性眼炎、急慢性鼻炎、腮腺炎、齿龈炎、支气管炎及哮喘、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高血压、荨麻疹、肩臂疼痛或麻木等。本穴配列缺、外关治感冒头痛;配复溜治少汗或多汗;配地仓透颊车治口眼斜;配下关、颊车治牙痛;配三阴交治经闭滞产。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不宜针刺。现代研究:①据动物实验证明,“合谷”有明显的镇躯体痛和内脏痛的作用。临床已成功地用于各种手术的针麻。②针刺合谷对机体的血液循环、血液、消化及内分泌系统有调整作用,并可增加机体的防卫免疫能力。③在X线胃肠检查时,配合针刺合谷,可使胃蠕动增强,解除幽门梗阻,促使钡剂下行,提高溃疡病 X线诊断率。[2]
合谷[2]
5.2 经外奇穴名·虎口 2022-11-05
2 英文参考 huko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égǔ LI4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虎口:1.人体部位名;2.穴名。[1]
4 人体部位名·虎口 虎口指两手拇指与食指之间的部位。《身经通考》:“歧骨前为虎口。”[1]
5 穴名·虎口 虎口为穴名。[1]
5.1 经穴别名·虎口 虎口为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合谷。[1]
合谷为经穴名(Hégǔ LI4)。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结合;谷:山谷。穴在第一、二掌骨结合处,局部呈山谷样凹陷,故名。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法:①拇、食指并拢,于最高点取之。②以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是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有疏风解表、清泄肺气、通降肠胃作用。主要用于外感时邪、头面五官、胸肺、肠胃疾患等。如伤寒、头痛、无汗或多汗、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鼻塞、耳鸣、耳聋、齿龋痛、咽喉肿痛、咳嗽、气喘、腹痛、痢疾、泄泻、经闭、滞产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面神经麻痹或痉挛、电光性眼炎、急慢性鼻炎、腮腺炎、齿龈炎、支气管炎及哮喘、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高血压、荨麻疹、肩臂疼痛或麻木等。本穴配列缺、外关治感冒头痛;配复溜治少汗或多汗;配地仓透颊车治口眼斜;配下关、颊车治牙痛;配三阴交治经闭滞产。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不宜针刺。现代研究:①据动物实验证明,“合谷”有明显的镇躯体痛和内脏痛的作用。临床已成功地用于各种手术的针麻。②针刺合谷对机体的血液循环、血液、消化及内分泌系统有调整作用,并可增加机体的防卫免疫能力。③在X线胃肠检查时,配合针刺合谷,可使胃蠕动增强,解除幽门梗阻,促使钡剂下行,提高溃疡病 X线诊断率。[2]
合谷[2]
5.2 经外奇穴名·虎口 202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