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泄少阳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有清泄少阳作用的方剂 2 有清泄少阳作用的穴位 3 有清泄少阳作用的中成药 4 清泄少阳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清泄少阳 1 拼音 qīng xiè shào yáng
2 英文参考 cooling shaoya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清泄少阳为和法之一。主要用以治疗温热病邪在半表半里。如证见寒热往来、口苦、胁痛、胸闷欲呕、小便浑浊、舌质红、苔黄白腻、脉弦滑数等。针灸临床上常选用大椎、后溪、阳陵泉、足临泣等穴,针用泻法。[1]

清泄少阳系和法之一。用清热泄湿的药物以治疗湿热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的方法。症见往来寒热、口苦、胁痛、胸闷欲呕、小便浑浊,舌质红,苔黄白腻,脉弦滑数等,常用蒿芩清胆汤。
42022-11-10
mcxzy 阅读 6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1:38:4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清泄少阳,治疗学术语。系和法之一。用清热泄湿的药物以治疗湿热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的方法。症见往来寒热、口苦、胁痛、胸闷欲呕、小便浑浊,舌质红,苔黄白腻,脉弦滑数等,常用蒿芩清胆汤。

  • 在中医治疗中,和解少阳是一种独特的疗法,针对的是伤寒六经病之一的少阳病。少阳病的特点在于病邪位于半表半里之间,邪正之间存在激烈的争斗。对于这类病症,常规的汗、吐、下等治疗方法并不适用,而和解少阳法则是治疗的关键。它旨在透解表邪,清泄半里之邪,并防止邪气进一步侵入体内。和解少阳法适...

  • 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在经之表邪得以疏散,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在府之里之热,为臣药。柴胡之升散,得迟册好黄芩之降泄,两者配伍,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邪从太阳传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

  • 少阳病为伤寒六经病之一,由于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邪正分争,治疗既要透解半表之邪,又要清泄半里之邪,还要防邪深入,因此不可用汗、吐、下法,只有用和解少阳法才能取效。和解少阳法适用于少阳病,证见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胸胁胀痛,食欲不振,心烦,呕吐恶心,口苦,咽干,目眩...

  • 有清泄肝胆、舒筋利节之功。《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膝者,筋之府。”故后人以本穴为治筋病之会穴,凡治筋病,先取本穴,后取他穴。[5] 13 阳之陵泉穴主治病证 阳陵泉主治胆、肝、下肢等疾患: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