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针对“预防疾病”提出了什么理论?

治未病思想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继承和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和具体实施。
例如,《伤寒论》第8条:“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论述了太阳病七日以上,病证不愈,邪气有向阳明传变的趋势,此时应针刺阳明穴位,振奋阳明经正气,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病情传变。
《金匮要略》首篇就强调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在诊治疾病时,如果先受邪之脏腑病势已成,则宜先保易受邪而未受邪之脏腑,使其正气充实而不易为邪所侵,邪气无传变之忧方可着力于祛邪。

《伤寒论》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大病初愈之人,其脾胃机能尚弱,消化力差,又勉强进食或食纳不易消化的食物所致,这种情况不用服药治疗,只要适当节制饮食即可自愈。此条文强调大病瘥后应适当节制饮食的重要性,做好自身调护,目的在于防止瘥后复发。因为瘥后阶段往往存在阴阳自和极不稳定的状态,稍有不慎就会复感病邪。同时,由于在罹患疾病的过程中正邪相争而耗伤正气,此时极易出现正虚邪恋状态。
《伤寒杂病论》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为中医健康管理指明方向:(1)未病先防,未病状态及欲病状态人群应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为主,在疾病尚未发生之时,积极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改变,将疾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2)既病防变,处于已病状态的人群应以防止疾病发展、变化为主,尽早、积极、主动地接受相应的治疗,尽早恢复正常;(3)病后状态人群应以预防疾病的复发或另生他疾为主,积极采取有效的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调摄方法。
辨证论治不仅为中医健康状态的辨识提供方法,即通过分析望、闻、问、切所收集来的临床资料以及现代医学检查所得出的结论,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还为有助于实现健康状态干预方案的个性化。2021-08-04
mcxzy 阅读 27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9:21:5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伤寒杂病论》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为中医健康管理指明方向:(1)未病先防,未病状态及欲病状态人群应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为主,在疾病尚未发生之时,积极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改变,将疾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2)既病防变,处于已病状态的人群应以防止疾病发展、变...

  •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论治疟疾的章节中批评了庸医的诊病态度。具体如下:“夫以未病先施万全之药,此为非人。虽有疟疾,亦不治也。何以知之?以夫以一身之疾,而强服万全之药,病势益甚,必矣。如此之人,医治不足为力。非徒疟疾如此,凡病皆然。”大意是说,医生在治疗疟疾时,如果一开始...

  •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伤寒论.序》里批评了庸医的诊病态度。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多次批评了庸医的态度和行为,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在论治疟疾的章节中所写的一段话: “夫以未病先施万全之药,此为非人。虽有疟疾,亦不治也。何以知之?以夫以一身之疾,而强服万全之药,病势益甚,必矣。如此之人...

  • 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刀的一句话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么做官去拯救世界,要么退下来做医生去就黎民百姓。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

  • 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医学界有着极高的地位,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的代表作品《伤寒杂病论》是中医领域的一部重要经典,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提到一句话: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有机会为国家做出贡献时,应该尽力去...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