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灸什么穴位 气虚气血不足艾灸调理哪些穴位

1、第一大穴:大椎穴

大椎穴是人体最大的穴位,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作用: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

大椎穴,传统中医称它为“诸阳之会”,因为这个穴位在背部的最高点,背部本来就属阳,所以大椎穴堪称阳中之阳。

2、第二大穴:关元穴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可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

主治疾病为:元气亏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男科疾病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各种妇科疾病;下焦疾病如痢疾、脱肛、疝气、便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

3、第三大穴:命门穴

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前方平神阙穴。

作用:因本穴在两肾之间,也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肾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门之称,也是我们人体的动力之源。

主治疾病为:四肢清冷、虚损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阳萎、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经痛、宫寒不孕等虚寒症状。

4、第四大穴:足三里穴

中医里指出古人常步行办事,因此长途跋涉脚常酸痛难耐,此时按压此穴就能健步如飞再行三里,故名足三里穴。足三里是胃经最重要的一个穴道,也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暖身养气血的穴道。

5、第五大穴:血海穴

人的身体以血为本,若要气色健康,不可不养血,没病的时候养血补血效果自不待言。

属足太阴脾经,屈膝时位于大腿内侧,用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下面便是此穴。血海穴为治疗血证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

6、第六大穴:太溪穴

太溪。意思大致就是溪水很多,女人肌肤要水嫩,气色要自然,自然离不开水的滋养,太溪就是身体里提供水源的重要穴位。

太溪穴是人体穴位之一,是足少阴原穴。其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2022-05-12
mcxzy 阅读 25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6:59:4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第一大穴:大椎穴 大椎穴是人体最大的穴位,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作用: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大椎穴,传统中医称它为“诸阳之会”,因为这个穴位在背部的最高点,背部本来就属阳,所以大椎穴堪称阳中之阳...

  • 1、血海穴俗话说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还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并促生新血。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阴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经...

  • 4. 脊柱:脊柱是滋养全身器官的区域,也是人体督脉的行经之地。经常按摩脊柱,可以激发经络畅通,促进血气运行,有效滋养全身器官,起到抗衰老作用。5. 肚脐:肚脐处的神团穴是重要的穴位,经常按摩肚脐能防治中风,延年益寿,养生防病。此外,饮食调理也是改善气血不足的重要方法。以下是一些推荐的食疗方案...

  •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统血、止血。鼻子出血、月经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七、髀关穴 髀关穴(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胃经中脾土微粒沉降之处,是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汇之处,是调节下肢胃经之...

  • 血不足症状:头发逐渐稀少脱落,嘴唇,指甲淡白,失眠,头晕,女性经血量减少。艾灸取穴:脾俞穴,中脘穴,气海穴,足三里穴。艾灸这些穴位,坚持每日一次,以皮肤潮红为度,可以起到补益气血的作用。气血瘀滞气行血行,气不通了,血肯定不畅,这类人群容易出现嘴唇指甲紫暗,皮肤青紫或粗糙,局部刺痛或...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