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胃热的治疗方法

(1)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解肌退热,常与知母相须为用。用于肺热咳嗽,气急喘促,发热口渴,常与麻黄、杏仁等配伍,如麻杏石甘汤。现用中成药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就应用了此方剂,针对儿童生理特点,清肺胃热,治疗儿童感冒。此外石膏还可以清泻胃火,用于胃火牙痛。(2)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于热病烦渴。善清肺胃实热,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3)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用于热病烦渴,清透肺胃实热,养阴生津,止咳除烦。用于胃热呕逆,肺热咳嗽,咳痰黄稠,多与贝母、黄芩同用。(4)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用于湿温暑湿,肺热咳嗽。善清肺火及上交实热,可配知母、麦冬同用,以增强清肺止咳功效。用于咽喉肿痛,常与银花、板蓝根、连翘、牛蒡子同用。(5)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芳香疏散,善清肺经热邪,清心胃热毒,常与连翘、薄荷同用。如银翘散。金银花加水蒸馏可制成金银花露,有清热解暑的作用,可用于暑热烦渴。 (1)风寒束肺发热 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而致,如感冒、支气管炎及肺炎等高热不退。一般取大椎、曲池、肩井、风池、风府、太阳、肺俞、尺泽等穴。常用手法为点按、揉、拿等。如点按大椎,揉风府、风池、太阳、尺泽、肺俞,拿曲池、肩井。操作时手法宜重,以微有汗出为度。(2)内伤发热 多因脏腑气血虚弱或失调而发热,以低热居多,有时也会出现高热不退。一般多取大椎、手三里、内关、外关、膻中、气海等穴。常用手法为点按、揉、拿。如点按大椎,拿手三里、内、外关,揉膻中、气海。操作时手法宜轻柔,不宜过重。注意事项 :(1)推拿退热的同时,要针对病因及时治疗原发病,本法仅作为解除高热的应急措施。(2)持续高热,要谨防惊厥等并发症,应积极配合其他疗法治疗。(3)发热期嘱病人多饮开水,食易消化和清淡食物。 (1)中冲穴中冲穴位于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常按揉此穴有醒神开窍、清心泻热的功用。当发生头晕、口渴、恶心、心悸等症状时,可用大拇指按压此穴。(2)天突穴天突穴在胸骨上窝中央,按摩这个穴位可以缓解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症状;(3)膻中穴膻中穴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按摩这个穴位可以缓解胸闷、咳喘、吐逆等症状。(4)肺俞穴肺俞穴则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按摩这个部位可以治疗呼吸道疾病。具体的按摩手法如下: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肚在穴位处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轻轻按压,每天2-3次,每次两分钟,就可起到明显的效果。还可以选择一些含有桂枝、薄荷等治疗感冒的中药贴贴在这三个穴位处,同样可以起到治疗感冒的效果。由于穴位的治疗功能不同,可根据症状进行贴敷,不必每个穴位都贴。

2016-05-26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3:32:5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治疗方法 1、肺热为主:治疗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为主,有很多草药都可以应用,也可以服用中成药。在市面上可以看到一些中成药,比如养阴清肺口服液、百合固金丸、川贝枇杷膏、强力枇杷露等药物。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购买使用,会更对症,效果也更好;2、胃热为主:可以使用清热解毒、下火的药物,也...

  • 1. 清胃泻火类药物:针对肺胃热症状,可以服用具有清胃泻火功效的药物。这类药物主要包括黄连、石膏、知母等中药材。它们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肺胃热引起的口渴口臭、咽喉肿痛等症状。2. 中药方剂:除了单独的中药材,还可以选择中药方剂,如清胃散等。这些方剂综合了多种药材,能够全面调理肺胃功能...

  • 饮食调整也是清肺胃热的重要手段。建议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蔬菜等,避免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吃水果(如梨、苹果等)有助于清热润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和治疗肺胃热也非常重要。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有助于身体恢复平衡。同时,戒...

  • 一、牛黄清胃丸 牛黄清胃丸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主要用于治疗肺胃热盛引起的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症状。此药具有清胃泻火、润燥通便的功效。在服用期间,应注意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二、清肺抑火片 清肺抑火片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黄稠黏等症状。此药具有清肺止咳、化痰通便的作用...

  • 牛黄解毒片也是治疗肺胃热盛的一种有效中成药。它主要由牛黄、黄连、黄芩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结的作用。对于肺胃热盛引起的口渴、口臭、便秘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这些中成药都是通过清热解毒的方式,来平衡肺胃的热气,从而缓解相关症状。不过,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