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少阴篇

1、少阴病为何不可发汗?

少阴病不可汗,就是说一个人处在心肾阳虚的状态,这种少阴病体质就是很行而上,个性变了,他的能量状态就是心跟肾功能开始衰退。当心肾能量不足受不住发汗的,而发汗必动血,本来人就很虚了,像少阴真武汤证的人,尿尿都很困难了,再发汗就会有生命危险的。发汗药刺激血液气化,把血变成汗水排出来。少阴底的人阳气不足,不能用寒凉性的药,必须以阳药为主,比如六味回阳饮,主要提防心肾衰竭。

少阴病~真武汤

不可发汗的脉象~脉细沉数,脉微,尺脉弱涩。

少阴病好转秘现反应~就是还是少阴病的时候,这个病就是那么温温的,等到推到太阳区块的时候,已经还表了的时候,这个人反而变得有力气了,烧也烧起来了,烦躁也烦躁起来了,看到这些反应不要急哦,正是身体好转现象而已。

少阳病不可汗、吐、下,不适合汗法,要用和解法。

二、少阴病不可汗条文

【11.14】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耳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11.4】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11.5】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11.6】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三、少阴病好转条文

【11.7】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11.8】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11.15】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11.9】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11.10】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11.11】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11.12】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11.18】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心烦而躁者,死。

【11.13】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2022-07-06
mcxzy 阅读 28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1:15:1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伤寒论》原文第281条:少阴之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原文第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很多书籍及论述对上述两条的”但”均解释为但是。本人认为应是平旦的“旦”。首先从古文的文法结构上看,古文中表示转折的用法很少出现“但”,其次,上述两条中描述的均为少阴病的表现,各种...

  •       伤寒论少阴篇,其实是一个很杂的篇章,它其实跟太阴厥阴的界限也不是分的很清楚,甚至太阳篇恶化后的死症也会放进少阴这块。太阳篇阳明篇的药也可以用到少阴病如:真武汤、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      伤寒里面说阳虚指的是肾阳虚,肾阳虚就会...

  • 猪苓汤是用在水和热并结,猪苓汤在阳明篇里面讲到:病人上焦口渴烦躁、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就是热堵到了,热就是发炎了,内症可能是膀胱炎或肾结石堵到了。少阴证也有猪苓汤,其原因不一样,证是一样的,也是一样水热并结。“下利六七日,小便不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也是热,寒证...

  • 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之一。汉代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总结而成。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是六经所...

  •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固系少阴有寒,然实与脾胃及心脏有关,故方中用附子以暖肾,用干姜以暖脾胃,用葱白以通心肾之气,即引心君之火下济(天道下...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