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三焦指的是哪些器官??

中医说的三焦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藏象的一部分,分为上、中、下三焦,其含义有两个:
一是指脏腑之三焦,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下焦包括大肠、小肠、肾、膀胱。
二是指部位之三焦,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另外中医里所说的脏腑的名称不同于西医里的概念,这里就不做详细分析了。2006-10-13
中医的“三焦”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概念,称为“三焦辩证”。所谓辩证则是在望、闻、问、切四诊资料基础上,运用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等,对疾病的某一个阶段的病因、病位、性质及正邪关系等进行思维分析,并得出一个高度的抽象理性概括结论——证候,称之为“辩证”。三焦辨证则是对外感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三焦所属脏腑病理的概括一种辨证方法。其意义是:不仅把外感温热性疾病分为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等三个不同证候,而且可区分为三个阶段病程,确定病位和认识其传变规律。 上焦证,表热症状,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火热伤阴,不渴而咳,午后热甚;邪陷心包症状,舌謇肢厥,神昏谵语。脉数或两寸独大。是温邪自口鼻而入,病在肺卫的表现。正邪交争于表,则有风热表证;温热内舍于肺,肺气化不利,故多兼肺系症状;火热伤阴,或可见于午后热甚,温邪在上焦卫分,故脉浮,两寸独大。若上焦温热之邪径直入心包,则使心阳气内阻,而肢厥;热扰神明,则神昏谵语。 中焦病证,主要以脾胃病证为主。可分为阳明燥热证和太阴湿热证两种证型。阳明燥热证:面红目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口燥咽干,唇裂舌焦,苔黄焦黑,脉沉涩。太阴湿热证: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溏泻,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脾胃相表里,同属中焦,五行为土。但胃喜润而恶燥,属阳,故病多从阳而燥化,表现为热盛津亏内燥特点。脾喜燥而恶湿,属阴,故病多从阴而温化,表现为阳虚阴盛,湿热中阻,气机不畅等特点。 下焦病证,全身阴虚内热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虚大。虚风内动症状:手足蠕动,或瘈疭,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温病后期,邪入下焦,重在伤肝肾之阴。温邪伤津,真阴亏损,虚火内热,故有一派阴虚内热之症。水亏火旺,筋脉失于濡润,故虚风内动,变生诸症。2006-10-13
杏林一树说的有理。2006-10-14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11 08:27:2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的三焦并不是指具体的器官,而是指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的划分。上焦:从胃之上口(膈肌以上)至舌下,主要包括心肺两个脏器。这一区域主要负责气的宣发和布散,以及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中焦:从胃之上口至胃的下口(脘腹部),包括脾胃两个脏器。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具有腐熟水谷、运...

  • 1. 中医中的三焦并非指某个具体的部位,而是一个涵盖五脏六腑的概念。2. 三焦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是六腑之一,按照位置划分,是体内最大的一个生理区域。3. 上焦包括身体上半部分,主要涉及心肺、心包等器官。4. 下焦则指身体腹部以下,涵盖膀胱、肾脏、子宫等器官。5. 中焦位于上焦与下焦之间,...

  • 三焦在中医藏象学说中是一个独特的概念,它由上焦、中焦和下焦组成。上焦位于膈肌以上,包括心和肺;中焦位于膈肌以下至肚脐以上,包括脾和胃;下焦则指肚脐以下的区域,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以及女性生殖器官。此外,三焦与心包络相辅相成。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通行元气和水液运行。具体而言,它负...

  • 1. 中医中的三焦并非指特定的物理部位,而是一个概念上的划分,涵盖了五脏六腑的所有器官。2. 三焦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是六腑之一,其在身体中的位置是按照功能而非具体解剖位置来划分的。3. 上焦涉及身体上半部分,主要包括心肺、心包等脏器。4. 下焦包括身体腹部以下区域,涉及膀胱、肾脏、子宫...

  • 中医的三焦指的是人体胸腹腔的三个部位。三焦,是中医对人体内脏部位的一种划分方式。它将胸腹腔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个部分。这种划分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划分,更多的是在阐述内脏功能特性和相互关系上的一种理论构建。1. 上焦:包括心和肺。这一部位主要负责人体的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中医认为上焦...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