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的伤寒,是什么意思?

中医所说的伤寒分为广义的伤寒与狭义的伤寒,两类伤寒病的意义即有相同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广义的伤寒是指一切外来的邪气而言,也就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叫做:伤寒;而狭义的伤寒则是指: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
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病,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风、寒、暑、湿、燥、火,乃至包括疫疠之气等,这些外来的邪气伤人以后,所发生的疾病,所以统称叫做:外感病。外感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发热”,中医常常要把这个概念写成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这个“热”字并不是指邪气的性质,而是指这类病证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外感病,是一切由于外来的邪气所导致的、并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都是叫做“伤寒”,因此这是广义的伤寒。在《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中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里的“伤寒”是指的广义伤寒的概念。
在《难经》中有“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在这段话里既有广义的含义,又有狭义的含义。“伤寒有五”这句话的中的“伤寒”是指的广义伤寒,而其中“有中风,有伤寒”这句话里的“伤寒”则是狭义的伤寒而言。因此“伤寒”两字看似简单,其实里面是有不同的含义的。
另外我们还要与现代医学中的“伤寒”病相鉴别:当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后,他们要把西医学的一些术语翻译成中文解释,在翻译的时候,他们自然是要寻找汉语中原来固有的一些词汇来翻译西医学的这些术语。当遇到由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那种肠伤寒和副伤寒时,他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找来找去,最后发现这些中医的伤寒是以发热恶寒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表现,于是就从中医的术语里面选择了这个词,这就是:伤寒。按理应当说西医所说的那个伤寒,是专门指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劣性传染性疾病,它和中医所说有广义含义和狭义含义的这个“伤寒”的内容并不是一回事,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中医与西医所说的伤寒,只是文字上是相同的两个字,但这两种病的概念却是根本就不一样的!2020-06-13
mcxzy 阅读 26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8:43:5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疾病理论,它是以夏历立秋前后气候的变化为标志,而出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这种传染病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乏力、腹泻、恶心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中医伤寒理论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探究伤寒的发病机理以及取治之法。通过对伤寒病的观察和研究,中...

  • 伤寒这一概念,在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中医学中,伤寒是指外感热病的总称,其中又细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伤寒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所致的各种外感疾病,而狭义的伤寒则专指冬令感受风寒所致的疾病。伤寒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难经·五十八难》进一步明确...

  •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自然病程大约为一个月。其主要症状包括持续高热,体温可能达到39℃至40℃,脉搏缓慢,脾脏肿大,腹部出现玫瑰色疹。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导致死亡。伤寒也被称为肠伤寒。在中医学中,伤寒一词则被广泛用于描述各种热性病。它还包括了风寒侵入...

  • 根据陈存仁的说法,“伤寒”有三重意义:泛指一切发热病,专指《伤寒论》中的麻黄汤证,特指湿温伤寒症(肠热证),争议颇多。伤寒的致病因素包括外因(六淫之邪)和内因(正气虚亏),外因涉及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则指身体虚弱、劳倦饥饿、起居失常、寒温不适、房事不节等。伤寒以六经为...

  • 伤寒与温病的区分取决于症状反应明清时期,一些温病学家在没有搞清楚温病和伤寒区别的情况下,便主观认为“伤寒是伤于寒邪”,“温病是伤于温热之邪”。其实,中医辨证论治所说的证,是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后与人体正气相争所反应出的症状、证候来判断,而不依据感受的是什么外邪,因感受寒邪后...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