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血、齿血、咳血、便血、过敏性紫癜等出血性疾病的辨证食疗

出血性疾病运用食疗,有其独到之处。本文从辩病证、因证施食,查病位、分病而治,察病势、缓急有别,观病程、前后不同,明宜忌、权衡利弊,善烹调、扬长避短等6个方面介绍了不同血证选择不同膳食的特点,以及应用时注意的烹饪方法。

中医内科范围内的出血性疾病,概称为血证。 血证包括各个不同部位的出血(脑和脏腑的出血未见于外者除外) ,常见的有 咳血(咯血 )、 吐血、衄血(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及皮下出血紫癜) 等。

在出血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中,饮食治疗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法,尽管它时常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但却是其它方法所不能代替的。

血证的食疗,不仅要重视辨证施食,还要重视综合病位、病势、病程等诸方面的情况, 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食疗方法,同时还要 注重食疗方的烹制方法,严格饮食禁忌,方能使食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兹简要分述如下。

 一、辨病证因证施食

对于出血性疾病的辨证,首先必须明确导致出血的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血得寒则凝,这就提示我们,出血属热者居多,属寒者较少。 若就虚实而言,实证出血皆属热证, 虚证出血分阴虚虚火妄动和气虚不能统摄, 除了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出血者可能稍兼虚寒之象外,其余出血多属热者。因此,血证的辨证食疗应着重注意辨实热和虚火,选取食物大多偏于寒凉。

实热出血,病势急,病程短,出血量大、色鲜紫深红、质浓厚而稠。皮下出血时,斑色深红,另外可兼有面赤、烦热、口渴、舌苔黄、舌质红,脉滑数有力。 此为 火盛气逆,血热妄行, 食疗当清热凉血止血。选用性偏寒凉之食物,如苦瓜、茶叶、菠菜、藕节、荷叶、茅根、银耳、黄花菜、鸡冠花、荠菜、蕃茄、芹菜、苋菜、鲫鱼、兔肉、猫肉、鸭肉、红高粱等。从功效而言,这些食物一方面能清热,一方面能止血。应用时,择其一二,炒食炖汤皆可。

阴虚火旺出血,是为虚火灼伤血络所致。一般病势缓,病程长,一次性的出血量不多,断续时作,血色鲜红或淡红,肌肤渗血时,斑色淡红,间有青紫,下肢为多,另兼有颧红,虚烦,口咽干燥,午后或有潮热,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此时食疗应滋阴降火止血 ,常用的食物以甘寒、甘凉为多,如百合、阿胶、鱼鳔胶、乌贼鱼、龟肉、龟板胶、甘蔗汁、芦根、猪肤、动物肝脏等。阴虚不足,虚火较亢时,可与清热类食物同用。   

气虚不能摄血,病多久延不愈,血量较少,但亦可暴出而量多,血色暗淡,质多稀薄散漫,或肌肤时发紫斑,色泽暗淡,或状如  蚊迹,稍劳则甚,面色白,精神疲乏,心慌,气短,肢冷,舌苔淡白,脉细软。 食疗当补气摄血止血。 常用的食物以甘温益气为主,如山药、白扁豆、大枣、紫河车、核桃、花生(连衣)、桂圆肉、牛肉、鸡肉、猪瘦肉等。并常须与止血食物相伍,如藕.节、木耳、茅根、荠菜等。

出血性疾病的病证类型大致有以上三类,食疗时当辨清类型,因证施食。

3

 二、查病位分病而治

出血性疾病的食疗总以止血为要,根据不同的病因,再施以清热、滋阴、益气止血诸法,但同时必须明确病位,辨清脏腑所属,分别根据脏腑施用特点食疗,则会使食疗止血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咳血或咯血 ,其病多在肺,食疗时注意选择肺经食物,如百合、杏仁、桑堪、桑叶、梨、桔、动物肺脏等。

衄血 多属胃火上攻,选择食物宜用清降胃火之品如芦根、茅根、藕粉、荷叶等。 鼻衄(流鼻血) 亦多属肺经病变,须结合肺经用食。 齿衄(牙龈出血) 多属胃经病变,亦有为脾虚不能摄血的,须结合甘温益气补脾的食品运用。

吐血病在胃, 可加用乌贼骨、藕汁、生地汁,若属胃寒可加用羊肉、生姜等。

便血 分远血(先便后血)和近血(先血后便),远血多属脾胃虚寒,食物可选用入脾胃之品如山药、扁豆、大枣、炮姜、木耳等,近血多属肠道湿热,食疗应首选清利肠道的菠菜、黄花菜、槐花等。

尿血 多因热蓄肾经或膀胱,宜选用茅根、芹菜、荠菜等。

皮下出血 有因过敏引起者,多是风邪入肺,化火灼络所致,食疗时除了控制进食过敏食物外,还要佐用清泄肺经风热的食物如菊花、杏仁、桑叶(嫩者)等;

有因血小板减少引起者 ,多为脾胃气虚,应选用益气健脾之品如花生、红枣、扁豆、山药、菠菜等。

分清病位,辨明脏腑,选择性地使用脏腑食疗食物,除这些食物本身能有效地发挥食疗作用外,还对其他食物具有引味入脏的作用,因此,出血性疾病的食疗必须将辨病证与辨病位密切结合起来。

4

 三、察病势缓急有别

出血性疾病的病势有缓、急之分,病情有轻、重之别,一般来说,病势急者,病情较重,短时间内出血量较多,顷刻间便有暴脱之险,故对病势较急者,常须急用药疗或其他疗法,饮食治疗在急性出血尚未控制时,一般不用,只有待其急性出血停止后,才施以饮食治疗,此所谓急症血证以止血为先,血止之后,体虚已现,则以饮食治疗,缓缓调之,以复其虚。

病势比较缓,病倩相对较轻,病证类型往往比较复杂,既有慢性出血未止,又有离经之血的瘀象,以及失血之后的虚象,相互夹杂,病程缠绵日久,此当以饮食治疗为主,缓缓图之。配以药物,制成药膳亦佳。诸如热证配以紫草,察证配以茜草,气虚证配以仙鹤草等等,皆有助于食疗取效。

5

四、观病程前后不同

一般来讲,出血性疾病病程前后不同,病机不一,病势亦有差异。前期一般多处于出血期,无论是因实热,因阴虚火旺,因气虚不摄, 总应以止血为先,故食疗时除了辨 证施食外,尚须加用止血效果较好的食品如藕汁、藕节、花生衣、茅根等。 血止之后,离经之血便是瘀,此又要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祛瘀效果比较好的食物如韭菜汁、玫瑰花、茉莉花、萝卜汁、山植、马齿苋、黑木耳等。食疗祛瘀,瘀去而不动血,无药物消察动血之弊。

若瘀血去则既可防再度出血,又可收生新之功。血止瘀消,虚象毕现,此多已到病程后期,病情稳定,食疗当以补虚为主,此时食补优于药补。因欲复有形之血,欲速则不达,符合食补缓缓收效的特点。且万物之生载以土,气血之化赖于脾,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化生血液,乃是治体虚之本,故为首选。

6

五、明宜忌权衡利弊

出血性疾病,饮食禁忌至为重要。晓知食忌,虽未进食,却可收食疗之良效;不识食忌,虽已食疗,却会使前功尽弃。血证食忌,一忌粗硬,二忌发物,三忌温热。

忌粗硬,这对消化道出血尤为重要。消化道出血或因炎症、或因溃疡,皆是粘膜破损,血管破裂,血涌于外。此时若进粗硬,无论食物性能如何良好,总因机械性损伤而

加重出血。故消化道出血,往往初期禁食,中期流汁(如汤、汁、饮、粥),后期亦需软烂。

忌发物,这对过敏性因素引起的出血尤为重要。中医辨证多属血热气盛,发物常有动血旺气之弊。如过敏性紫癜,其病因就很可能是食用发物引起。 因此,忌进发物,再 加上脱敏食疗法,如乌梅、杏仁、生草、凤凰衣、花生衣、红枣等皆有良好的脱敏作用。 发物不仅对过敏性出血者有动血之弊,而且对所有热性出血症(无论虚火、实热),都有一定的迫血妄行之弊。 如猪头肉、老公鸡、韭菜苗,以及海腥之品等。 故大凡血证,应忌发物。

忌温热,中医早有血遇寒则凝之说,相反,血遇热则妄行,对于出血症,饮食的温度要寒凉,否则会扩张血管,使出血加重,特别是消化道出血;饮食的性能也要寒凉,若性能过于温热,亦可使血液妄行,加重出血。

7

六、善烹调扬长避短

血证食疗,从选料、烹制到调味,都十分讲究。血证食疗方的选料,尤多注意新鲜。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食物中的维生素在出血性病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维生素C无论对何种出血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维生素在修复血管壁,增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刺激血小板的生成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食疗时,必须最大限度地保存维生素,食物越是新鲜,就越多富含维生素,所以,血证食疗时应选择新鲜食物。

血证食疗方烹制时,对新鲜的植物性食物,多以生食为主 , 常用绞取汁液的方法 ,如鲜茅根、鲜芦根、鲜藕、鲜菠菜、鲜芹菜等等,以取汁,或调味生食,或急火快炒为,这样可以获得较多的维生素以及其它止血物质;对动物性食物或植物性食物的干品, 烹制时,一般以炖、焖、煨、煮等水导热的方法为主 。《素食说略》说:“ 烹、煎、炒、炙,养生者所忌,以其火重也 。”此类烹法以油导热为主,往往使所烹制的菜肴火性较重,又加粗硬,更为出血者所忌。2022-06-15
mcxzy 阅读 25 次 更新于 2025-04-07 10:20:0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鼻衄多由火热引起,内科常见疾病如发热性疾病可引起。鼻出血治疗需清泄肺热或清胃泻火,针对不同症状调整方剂。齿龈出血与胃肠及肾相关,治疗分胃火炽盛和阴虚火旺两型。咳血由肺部出血,需根据燥热伤肺、肝火犯肺和阴虚肺热等病症进行调理。吐血主要见于上消化道出血,有胃热壅盛和肝火犯胃等证候。便血根...

  • 出血是指血不循经,溢出脉道而见出血症状。临床上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衄血、呕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有寒热虚实之别。 衄血 是指鼻腔、齿龈、耳及皮肤等部位的出血症状。 鼻腔出血,量少,伴鼻咽部干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口渴喜饮.舌红,苔薄黄,脉数者,是风热或燥...

  • 血热证候,源于脏腑火热炽盛,血分受热影响,其主要症状包括血液运行失常,出现出血现象和发热。常见症状有血液外溢导致的出血,如咳血、吐血、尿血、便血,以及鼻出血、牙龈出血、舌出血和皮肤出血等。月经期间量过多也是血热的表现之一。伴随的症状有心烦、面色红赤、口渴且喜冷饮、舌红、脉象弦数有力,这些...

  • 7.新鲜小蓟、柴珠草、血见愁(铁苋菜)各适量,捣烂,外敷治外伤出血,取少量塞鼻可止鼻血。上药如用干者当研末使用,或以水调敷。8.鲜藕汁调黑墨(用墨磨,墨汁不行),药棉蘸饱塞鼻,止鼻血。若单用藕汁擦牙龈,可止齿血。9.黄柏、青黛、薄荷、皮硝各等分,研末,加冰片少许,搽牙齿。适...

  •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最深重阶段,成为“血分证”临床表现:咳血,吐血,鼻血,齿血,尿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或局部皮肤,肌肉等组织的痈疽疮疖及内脏的痈肿等,伴心烦,口渴,身热,舌红绛。清血热:要凉血滋阴:生地16克丹参16克金银花16克川郁金16克赤芍16克紫花地丁16克熬水喝。中医认为,如果...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