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行间穴的定位 9 行间穴的取法 10 行间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行间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行间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行间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行间穴研究进展 17.1 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2的影响 17.2 治疗急性腰扭伤 17.3 治疗急性痉挛性腹痛 17.4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17.5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7.6 治疗原发性青光眼 17.7 治疗手足搐搦症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行间 1 拼音 xíng jiān
2 英文参考 Xíngjiān LR2 [中国针灸学词典]
xíngji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v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R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行间 汉语拼音 Xingjian 罗马拼音 Hsingchien 美国英译名 Beeen Column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R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F2 富耶氏 F2 德国 LE2 英国 liv2 美国 Li2
行间为经穴名(Xíngjiān LR2)[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1][2]。行间是足厥阴肝经的荥穴,五行属火[2]。行即行走,间即中间,此穴在第一、二趾缝端,经气行走其间,故名行间[2]。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㖞斜,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胁痛,小便不利,崩漏,癫痫,痛经,带下,头顶痛,眩晕,面瘫,口苦,黄疸,急躁易怒,尿痛,经闭,月经过多,足背肿痛,足趾麻木,现代又用行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雀目,失眠,遗精,干湿脚气,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 *** 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精神经分裂症,脑血管后遗症,淋疾,胃脘胀痛,呃逆腹胀,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咳嗽气喘,齿痛喉痹,疔疮痈肿,腹膜炎,牙痛,失眠,足跟痛等。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肝出于大敦……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
5 穴名解 行即行走,间即中间,此穴在第一、二趾缝端,经气行走其间,故名行间[2]。
行,足之用为行。或有经过、流动、传布之义。间,有隙义,指经过,病愈为病间。气得行而通,滞得行而解。本穴为行走着力之处,其用着重泻法。泻之俾使郁气通行也,犹云气得行,而病得间也,故曰行间[3]。《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肝脉溜于行间。”
6 特异性 行间是足厥阴肝经五输穴的荥穴,五行属火[2]。
7 所属部位 趾间[4]
8 行间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5]。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2]。正坐或仰卧取穴[2]。
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缘中点上0.5寸;或于第一、二趾间的趾缝端取穴[1]。
行间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肌肉)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骨骼)
9 行间穴的取法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2]。正坐或仰卧取穴[2]。
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缘中点上0.5寸;或于第一、二趾间的趾缝端取穴[1]。
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趾缝端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在足背部第1、第2两趾之间连接处的缝纹头处即是行间穴[7]。
10 行间穴穴位解剖 行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深神经终末支的内侧支分布。趾蹼外足背与足底的皮肤和皮下筋膜互相移行。针由皮肤、皮下筋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短伸肌腱的外侧,穿经腓深神经的末支(或经其内、外侧;第一跖骨动脉行于该神经的外侧,跖背、趾背动脉均有穿支和跖底、趾底动脉吻合),继入第一骨间背侧肌。该肌由足底外侧神经的深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踇趾近节趾骨基底部与第二跖骨头之间[2]。
皮肤→皮下组织[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8]。
布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静脉[1]。
11 行间穴的功效与作用 行间穴具有清肝泻热,凉血安神,熄风活络的功效。
行间穴有疏肝泄热、舒利胸胁的作用[2]。
本穴为肝经之荥穴,“荥输治外经”,“荥主身热”,故可主治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所致头面五官病[9]。
肝经荥穴配五行属火,为肝木之子,“实则泻其子”,故取本穴既可疏肝解郁、调气和血,又可清泄肝胆、平肝熄风,治疗肝病、神志病、前阴病和妇科病[9]。
系本经之荥穴,有舒肝理气、调经和血之功,主治月经不调,消化不良,失眠,痫疾,中风等证[3]。
12 行间穴主治病证 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㖞斜,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胁痛,小便不利,崩漏,癫痫,痛经,带下,头顶痛,眩晕,面瘫,口苦,黄疸,急躁易怒,尿痛,经闭,月经过多,足背肿痛,足趾麻木,现代又用行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雀目,失眠,遗精,干湿脚气,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 *** 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精神经分裂症,脑血管后遗症,淋疾,胃脘胀痛,呃逆腹胀,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咳嗽气喘,齿痛喉痹,疔疮痈肿,腹膜炎,牙痛,失眠,足跟痛等。
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喁斜等[2]。
行间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㖞、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中风[8]。
行间穴主治头顶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面瘫;胁痛,口苦,黄疸,急躁易怒;疝气,小便不利,尿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月经过多,崩漏,带下;足背肿痛,足趾麻木;中风,癫痫[6]。
现代又多用行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等[2]。
行间穴主治头痛,眩晕,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失眠,癫痫,瘈疭,小儿惊风,胸胁痛,口眼㖞斜,遗尿,癃闭,疝气,遗精,月经过多,干湿脚气,以及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1]。
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 *** 痛,疝气,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
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精神经分裂症,神经衰弱,脑血管后遗症。
泌尿系统疾病:遗尿,淋疾。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胃脘胀痛,呃逆腹胀。
运动系统疾病: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气喘,齿痛喉痹。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心悸,胸闷气短。 外科疾病:疔疮痈肿。
其他疾病:高血压,青光眼,肋间神经痛,腹膜炎,糖尿病,牙痛,失眠及足跟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2][1]。
直刺0.5~0.8寸[8][6],局部有酸胀感[6],可放散至足背[6]。
13.2 灸法 可灸[2][8][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
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行间穴的配伍 行间配睛明、太阳,有清肝凉血,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行间配睛明、攒竹、瞳子髎、太阳,治目赤肿痛[6]。
行间配百会、风池,率谷,有祛风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行间配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治偏头痛[6]。
行间配气海、地机、三阴交,有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经。
行间配气海、地机、太冲、合谷、三阴交,治痛经[6]。
15 特效 *** 一边用中指指腹强压行间穴,一边吐气,有轻微疼痛感,重复按压2~3分钟,可缓解头痛、耳呜耳聋、失眠[7]。
16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行间、太冲。
《针灸甲乙经》: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咳逆,呕吐,卒阴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黑热,腹中膜满,身热厥痛,行间主之。善惊,悲不乐,厥,胫足下热,面尽热。一渴,行间主之。腹痛,上抢心,心下满,癃,茎中痛,怒瞋不欲视,泣出,长太息,行间主之。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行间主之。喉痹,气厥,口呙,喉咽如扼状,行间主之。月事不利,见血而身反败阴寒,行间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色苍苍然,如死灰状,然终日不得太息。
《针灸大成》:主呕逆,洞泄,遗溺癃闭,消渴嗜饮,善怒,四肢满,转筋,胸胁痛,小腹肿,咳逆呕血,茎中痛,腰痛不可以俯仰,腹中胀,小肠气,肝心痛,色苍苍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口呙,癫疾,短气,四肢逆冷,嗌干烦渴,瞑不欲视,目中泪出,太息,便溺难,七疝寒疝,中风,肝积肥气,发痃疟,妇人小腹肿,面尘脱色,经血过多不止,崩中,小儿急惊风。
《医宗金鉴》:治小儿急慢惊风,及妇人血蛊症瘕,浑身肿,单腹胀等证。
《胜玉歌》:行间可治膝肿病。
《百症赋》: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
17 行间穴研究进展 17.1 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2的影响 用消痔灵注射液制备出大鼠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针刺“关元”、“曲骨”、“行间”等,20 d后测定大鼠血清中TNFα、 IL2的含量。结果:针刺组较药物组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IL2、TNFα水平(P<0.05)。结论:针刺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效果明显,其机制可能在于抗炎、调节免疫功能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17.2 治疗急性腰扭伤 取患者双侧行间,进针后予强 *** 泻法,要求患者有强烈的得气感,1 min后,要求患者活动腰部(卧床者也要求适度转动腰部),动作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隔5 min运针一次,每次均用泻法,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疼痛剧烈者,第1日可治疗2次。共治90例,痊愈75例,有效15例,其中一次治愈20例,治愈率为83.3%。
17.3 治疗急性痉挛性腹痛 取任一侧行间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快速捻转进针,针尖略斜向病所方向,进针深度1~1.5寸,用平补平泻法,给予强 *** ,得气后一般约捻转30 s即可,必要时每隔3 min捻转一次或加取对侧行间。留针30 min,多数能在1~10 min内完全缓解。共治疗83例,治愈79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
17.4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取双侧行间、风池,行间进针20~40 mm,用捻转提插泻法;风池进针20~60 mm,用捻转泻法。两穴均施术1 min,留针20 min,每日治疗1次。共治30例,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
17.5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取针刺风池、行间治疗,对照组采取口服复方降压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血压,并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内皮素(ET)和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检测。结果:治疗组血压明显下降,TG和ET降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降压效果明显,且对血管内皮功能及内分泌有改善。
17.6 治疗原发性青光眼 针刺行间穴,可使不同代偿功能的原发性青光眼的眼压在短时间内下降[2]。
17.7 治疗手足搐搦症 2022-10-17
2 英文参考 Xíngjiān LR2 [中国针灸学词典]
xíngji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v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R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行间 汉语拼音 Xingjian 罗马拼音 Hsingchien 美国英译名 Beeen Column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R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F2 富耶氏 F2 德国 LE2 英国 liv2 美国 Li2
行间为经穴名(Xíngjiān LR2)[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1][2]。行间是足厥阴肝经的荥穴,五行属火[2]。行即行走,间即中间,此穴在第一、二趾缝端,经气行走其间,故名行间[2]。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㖞斜,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胁痛,小便不利,崩漏,癫痫,痛经,带下,头顶痛,眩晕,面瘫,口苦,黄疸,急躁易怒,尿痛,经闭,月经过多,足背肿痛,足趾麻木,现代又用行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雀目,失眠,遗精,干湿脚气,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 *** 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精神经分裂症,脑血管后遗症,淋疾,胃脘胀痛,呃逆腹胀,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咳嗽气喘,齿痛喉痹,疔疮痈肿,腹膜炎,牙痛,失眠,足跟痛等。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肝出于大敦……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
5 穴名解 行即行走,间即中间,此穴在第一、二趾缝端,经气行走其间,故名行间[2]。
行,足之用为行。或有经过、流动、传布之义。间,有隙义,指经过,病愈为病间。气得行而通,滞得行而解。本穴为行走着力之处,其用着重泻法。泻之俾使郁气通行也,犹云气得行,而病得间也,故曰行间[3]。《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肝脉溜于行间。”
6 特异性 行间是足厥阴肝经五输穴的荥穴,五行属火[2]。
7 所属部位 趾间[4]
8 行间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5]。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2]。正坐或仰卧取穴[2]。
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缘中点上0.5寸;或于第一、二趾间的趾缝端取穴[1]。
行间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肌肉)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骨骼)
9 行间穴的取法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2]。正坐或仰卧取穴[2]。
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缘中点上0.5寸;或于第一、二趾间的趾缝端取穴[1]。
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趾缝端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在足背部第1、第2两趾之间连接处的缝纹头处即是行间穴[7]。
10 行间穴穴位解剖 行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深神经终末支的内侧支分布。趾蹼外足背与足底的皮肤和皮下筋膜互相移行。针由皮肤、皮下筋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短伸肌腱的外侧,穿经腓深神经的末支(或经其内、外侧;第一跖骨动脉行于该神经的外侧,跖背、趾背动脉均有穿支和跖底、趾底动脉吻合),继入第一骨间背侧肌。该肌由足底外侧神经的深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踇趾近节趾骨基底部与第二跖骨头之间[2]。
皮肤→皮下组织[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8]。
布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静脉[1]。
11 行间穴的功效与作用 行间穴具有清肝泻热,凉血安神,熄风活络的功效。
行间穴有疏肝泄热、舒利胸胁的作用[2]。
本穴为肝经之荥穴,“荥输治外经”,“荥主身热”,故可主治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所致头面五官病[9]。
肝经荥穴配五行属火,为肝木之子,“实则泻其子”,故取本穴既可疏肝解郁、调气和血,又可清泄肝胆、平肝熄风,治疗肝病、神志病、前阴病和妇科病[9]。
系本经之荥穴,有舒肝理气、调经和血之功,主治月经不调,消化不良,失眠,痫疾,中风等证[3]。
12 行间穴主治病证 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㖞斜,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胁痛,小便不利,崩漏,癫痫,痛经,带下,头顶痛,眩晕,面瘫,口苦,黄疸,急躁易怒,尿痛,经闭,月经过多,足背肿痛,足趾麻木,现代又用行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雀目,失眠,遗精,干湿脚气,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 *** 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精神经分裂症,脑血管后遗症,淋疾,胃脘胀痛,呃逆腹胀,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咳嗽气喘,齿痛喉痹,疔疮痈肿,腹膜炎,牙痛,失眠,足跟痛等。
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喁斜等[2]。
行间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㖞、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中风[8]。
行间穴主治头顶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面瘫;胁痛,口苦,黄疸,急躁易怒;疝气,小便不利,尿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月经过多,崩漏,带下;足背肿痛,足趾麻木;中风,癫痫[6]。
现代又多用行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等[2]。
行间穴主治头痛,眩晕,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失眠,癫痫,瘈疭,小儿惊风,胸胁痛,口眼㖞斜,遗尿,癃闭,疝气,遗精,月经过多,干湿脚气,以及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1]。
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 *** 痛,疝气,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
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精神经分裂症,神经衰弱,脑血管后遗症。
泌尿系统疾病:遗尿,淋疾。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胃脘胀痛,呃逆腹胀。
运动系统疾病: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气喘,齿痛喉痹。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心悸,胸闷气短。 外科疾病:疔疮痈肿。
其他疾病:高血压,青光眼,肋间神经痛,腹膜炎,糖尿病,牙痛,失眠及足跟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2][1]。
直刺0.5~0.8寸[8][6],局部有酸胀感[6],可放散至足背[6]。
13.2 灸法 可灸[2][8][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
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行间穴的配伍 行间配睛明、太阳,有清肝凉血,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行间配睛明、攒竹、瞳子髎、太阳,治目赤肿痛[6]。
行间配百会、风池,率谷,有祛风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行间配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治偏头痛[6]。
行间配气海、地机、三阴交,有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经。
行间配气海、地机、太冲、合谷、三阴交,治痛经[6]。
15 特效 *** 一边用中指指腹强压行间穴,一边吐气,有轻微疼痛感,重复按压2~3分钟,可缓解头痛、耳呜耳聋、失眠[7]。
16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行间、太冲。
《针灸甲乙经》: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咳逆,呕吐,卒阴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黑热,腹中膜满,身热厥痛,行间主之。善惊,悲不乐,厥,胫足下热,面尽热。一渴,行间主之。腹痛,上抢心,心下满,癃,茎中痛,怒瞋不欲视,泣出,长太息,行间主之。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行间主之。喉痹,气厥,口呙,喉咽如扼状,行间主之。月事不利,见血而身反败阴寒,行间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色苍苍然,如死灰状,然终日不得太息。
《针灸大成》:主呕逆,洞泄,遗溺癃闭,消渴嗜饮,善怒,四肢满,转筋,胸胁痛,小腹肿,咳逆呕血,茎中痛,腰痛不可以俯仰,腹中胀,小肠气,肝心痛,色苍苍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口呙,癫疾,短气,四肢逆冷,嗌干烦渴,瞑不欲视,目中泪出,太息,便溺难,七疝寒疝,中风,肝积肥气,发痃疟,妇人小腹肿,面尘脱色,经血过多不止,崩中,小儿急惊风。
《医宗金鉴》:治小儿急慢惊风,及妇人血蛊症瘕,浑身肿,单腹胀等证。
《胜玉歌》:行间可治膝肿病。
《百症赋》: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
17 行间穴研究进展 17.1 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2的影响 用消痔灵注射液制备出大鼠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针刺“关元”、“曲骨”、“行间”等,20 d后测定大鼠血清中TNFα、 IL2的含量。结果:针刺组较药物组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IL2、TNFα水平(P<0.05)。结论:针刺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效果明显,其机制可能在于抗炎、调节免疫功能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17.2 治疗急性腰扭伤 取患者双侧行间,进针后予强 *** 泻法,要求患者有强烈的得气感,1 min后,要求患者活动腰部(卧床者也要求适度转动腰部),动作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隔5 min运针一次,每次均用泻法,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疼痛剧烈者,第1日可治疗2次。共治90例,痊愈75例,有效15例,其中一次治愈20例,治愈率为83.3%。
17.3 治疗急性痉挛性腹痛 取任一侧行间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快速捻转进针,针尖略斜向病所方向,进针深度1~1.5寸,用平补平泻法,给予强 *** ,得气后一般约捻转30 s即可,必要时每隔3 min捻转一次或加取对侧行间。留针30 min,多数能在1~10 min内完全缓解。共治疗83例,治愈79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
17.4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取双侧行间、风池,行间进针20~40 mm,用捻转提插泻法;风池进针20~60 mm,用捻转泻法。两穴均施术1 min,留针20 min,每日治疗1次。共治30例,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
17.5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取针刺风池、行间治疗,对照组采取口服复方降压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血压,并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内皮素(ET)和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检测。结果:治疗组血压明显下降,TG和ET降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降压效果明显,且对血管内皮功能及内分泌有改善。
17.6 治疗原发性青光眼 针刺行间穴,可使不同代偿功能的原发性青光眼的眼压在短时间内下降[2]。
17.7 治疗手足搐搦症 202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