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阴心经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五行 5 表里经脉 6 手少阴心经属络的脏腑 7 手少阴心经联络的器官 8 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8.2 《脉书·十一脉》 8.3 《中医大辞典》 8.4 《中国针灸学词典》 8.5 《中医药学名词(2004)》 8.6 《针灸学》 9 手少阴心经腧穴 9.1 本经腧穴 9.2 手少阴心经特定穴 9.2.1 原穴 9.2.2 络穴 9.2.3 郄穴 9.2.4 五输穴 9.3 本 9.4 标 10 手少阴心经病候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10.2 《脉书·十一脉》 10.3 《中医大辞典》 10.4 《中国针灸学词典》 10.5 《针灸学》 11 手少阴心经腧穴主治病证 11.1 主治对比 12 互参 1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手少阴心经 1 拼音 shǒu shào yīn xīn jīng
2 英文参考 HT [中国针灸学词典]
heart meridian [中国针灸学词典]
heart channel of hand Shaoyin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aoyin Heart Channel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haoyin Heart Meridian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手少阴心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2]。代号HT[2]。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1]。五行属火[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手少阴心经自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内行主干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挟著食道两旁,上连目系系(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它的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行于肺,斜出腋下的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下向肘内侧横纹头的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下行,到掌后豌豆骨部的神门,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1][3]。手少阴心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2]。
4 五行 手少阴心经五行属火[1]。
5 表里经脉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1]。
6 手少阴心经属络的脏腑 属心,络小肠,上肺[4]
7 手少阴心经联络的器官 挟咽,系目[4]
8 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本经穴] 极泉,青灵,少海(合),灵道(经),通里(络),阴郄(郄),神门(输、原),少府(荥),少冲(井)。
[交会穴] 手三阴经无交会于他经穴。本经既无交出亦无交入穴。
【语译】
手少阴心经:①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的系带(心系),②下过膈肌,络于小肠。
上行支脉:③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食道旁,联结于眼和脑相连的系带(目系)。
外行主干:④从心系(即心脏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极泉),⑤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⑥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⑦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8.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臂少阴脉:循筋下廉,出内下廉,出腋,奏胁。
[阴阳本] 臂少阴脉:起于臂两骨之间,之下骨上廉,筋之下,出内阴,入心中。
手少阴心经 8.3 《中医大辞典》 手少阴心经自心中起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上端两旁,连系目系(眼球与脑相连的组织);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2]
8.4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少阴心经自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挟著食道两旁,上连目系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它的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行于肺,向下出于腋下的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下向肘内侧横纹头的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下行,到掌后豌豆骨部的神门,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交手太阳小肠经。[1]

手少阴心经循行路径[1]
8.5 《中医药学名词(2004)》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内行主干向下穿过膈肌,联络小肠;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支脉从心系向上,挟著咽喉两旁,连系于目系,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3]
8.6 《针灸学》 [5]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部位),通过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脉:挟著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见下图)。

手少阴心经循行:
1.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2.下膈,络小肠
3.其支者,从心系
4.上挟咽
5.系目系
6.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
7.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
8.下肘内,循臂内后廉
9.抵掌后锐骨之端
10.入掌内后廉
11.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9 手少阴心经腧穴 9.1 本经腧穴 手少阴心经共9个穴位[1]。1个穴位在腋窝部,8个穴位在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首穴极泉,末穴少冲[1]。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1]。

手少阴心经腧穴

手少阴心经腧穴(上肢内侧部总览)
9.2 手少阴心经特定穴 9.2.1 原穴 神门
9.2.2 络穴 通里
9.2.3 郄穴 阴郄
9.2.4 五输穴 井穴(木):少冲
荥穴(火):少府
输穴(土):神门
经穴(金):灵道
合穴(水):少海
9.3 本 部位:锐骨之端
腧穴:神门
9.4 标 部位:背俞
腧穴:心俞
10 手少阴心经病候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
语译: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干燥,心口痛,口渴要喝水;还可发为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臑痛等症。本经穴主治“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胸胁疼痛,上臂、前臂内侧后边痛或厥冷、手掌心热。
10.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其病:病胁痛。诸病此物者,皆灸臂少阴脉。[阴阳本] 是动则病:心痛,嗌渴欲饮,此为臂蹶(厥)。
是臂少阴脉主治其所产病:胁痛,为一病。
10.3 《中医大辞典》 手少阴心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2]
10.4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少阴心经病发病,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心痛、胸胁痛、心烦、气短、卧不安、眩仆、精神失常;目黄、咽干、口渴。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1]
10.5 《针灸学》 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6]。
11 手少阴心经腧穴主治病证 手少阴心经腧穴可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失眠、咽干、口渴、癫狂及上肢内侧后缘疼痛等。
手少阴心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6]。
手少阴心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 名
部 位
主 治
极泉*
腋中
心痛、胁肋疼痛.瘰疬
青灵
上臂
胁痛、肩臂疼痛
少海*

心痛、肘臂挛痛,瘰疬
灵道
前臂
心痛、肘臂挛痛、瘛疭
通里*
前臂
心悸、怔忡、舌强不语、暴喑
阴郄*
前臂
心痛、惊悸、盗汗
神门*

心痛、心烦,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少府

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阴痒痛
少冲
指端
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昏迷、热病
上肢部:心、胸、神志病
*为常用穴
11.1 主治对比 本经病候与腧穴主治的关系,据《针灸甲乙经》的记载,列表如下:

手少阴心经穴的主治症,《针灸甲乙经》中只有郄门、神门二穴有记载,余穴均缺;《外台秘要》和《医心方》才据别的传本补充各穴的主治内容。但所列多外经病症,如极泉主治“臂肘厥寒”,通里主治“臂肘痛”,神门主治“手及臂挛”,少府主治“臂酸”,少冲主治“掌痛引肘腋”等。至于象“心痛”等与心有关的内脏病症,至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才大为补充。这可能是因为“心为君主之官”,心包在外代其受邪,故“心痛”、“烦心”、“胸中澹澹”等病症没有以心经穴为主,而取用心包经穴为主。《外台秘要》等所引各主治症与以脉病候基本相合,可补《针灸甲乙经》所缺。
12 互参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按:本篇分述五脏所藏及其虚实见症。)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按:此篇论邪在五脏及其治法。)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证。)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刺手少阴、太阳。(按:此篇论五脏热及其刺法。)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按:此篇论足六经及五脏疟。)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按:此篇论五脏风证。)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按:此篇论五脏病虚实。)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按:此篇论手足六经厥及厥逆;手厥阴与手少阴合为一。)
2022-10-04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4-09-20 01:47: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