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养脾养生穴位介绍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立秋后,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立秋过后终伏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除了按摩祛湿养脾外,还可食疗
  忌食生冷食物。刚入秋天气还很热,但阳气已变少,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儿童在入秋后食用,极易使肠胃受寒而拉肚子。
  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此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来,猴头菇就被推崇为“养胃山珍”,能滋养肠胃,使其获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运作而不至于受损。
  选择清淡的食物。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因此选择一些清淡食物,适当多吃,远远胜过补药的作用。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中医养生理论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以淡补为主。立秋之时不宜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应“淡补”,指补而不腻,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除了鸭肉外,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立秋之后食用,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另外,还可吃祛湿热的药物。如暑湿偏重,可用些祛湿热的药物。《本草纲目》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可见,祛湿药物最常用的莫过于香薷。
2022-06-21
mcxzy 阅读 24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7:32:3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按摩曲池穴:这个穴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络中的水分通常聚集在这里,定期按摩有助于疏通经络,去除肠道水分。弯曲你的肘部,横纹头部的凹陷是穴位所在的地方。定期按摩可以清热解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风除湿。它也有助于缓解湿疹。按摩足三里穴,这个穴位属于阳明胃经,该穴位位于小腿外侧,外膝以下...

  • 首先揉揉脾的原穴——太白穴,再揉公孙穴,公孙穴在太白穴上面一寸,另外,在膝窝下方有一个健脾除湿的大穴——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多揉揉它就能把体内的湿去掉,好血就能过来了(因为湿气占了好血的位置。陈血不去,新血不生)。另外,两肋的肋骨间有两个穴位叫章门,章门是脾的募穴,募是指脾的能量在这里聚集...

  •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央,左右腿各有一穴 承山,祛湿第一要穴;找这个穴位的时候,只要伸直小腿,或者将脚跟向上提,在腓肠肌的肌腹下面,就会出现一个尖尖的凹陷,这里就是承山穴所在处。涌泉 【功效】引血归源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艾灸注意事项:...

  •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气海、天枢等。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是养生要穴;中脘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中上四寸;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下一点五寸;天枢穴与脐齐平,位于脐旁两寸。每天按揉这些穴位两分钟,或用艾灸熏灸二十到三十分钟,可以起到益气健脾的效果。李群主任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

  • 白天爱出汗的话,一般是和气虚有关,调理上应健脾、益气;如果是晚上爱出汗,多与阴虚有关,调理上也是要多养脾。脾气虚,脾虚严重,脾气弱,肺气不充足,气不能固摄住汗,汗液随随便便就流出来了,这种小朋友典型的表现就是反复感冒。平时整个人没什么精神,容易感冒,脸色也比较差。下半夜的汗很大...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