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铸造铜人之举虽然早已有之,但在普及和推广针灸医学并使经络穴位规范化方面,铸造针灸腧穴经络铜人确以宋代王惟一的创造为最早。根据文献记载,王惟一设计铸造的针灸铜人,体同成年男性,躯体外壳可以拆卸,胸腹腔能够打开,腔内五脏六腑可见,而且位置、形态、大小比例也较合理;体表则精刻人体14条经络循行路线,各条经络之上的穴位悉备,并各注明穴位名称,尺寸比例正确,各与体腔相通。
2020-01-02
2020-01-02
宋代王惟一设计铸造的针灸铜人,体同成年男性,躯体外壳可以拆卸,胸腹腔能够打开,腔内五脏六腑可见,而且位置、形态、大小比例也较合理;体表则精刻人体14条经络沿任督二脉循行路线,各条经络之上的穴位悉备,并各注明穴位名称,尺寸比例正确,各与体腔相通。针灸铜人是我国针灸医学教学最早而且是最珍贵的...
清代针灸铜人,于乾隆七年(1742年),由清政府令吴谦等人编撰《医宗金鉴》时铸造,用以鼓励主编者,铸有若干具小型针灸铜人作为奖品。一具现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为女性形状,高46厘米,实心设计,表面有经络腧穴,但造型较为清代针灸铜人而言,略显不均。中国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具针灸铜人...
针灸铜人是宋代医学教学模型。天圣五年(1027),在尚药奉御官、针灸专家王惟一主持下制作完成。计二个。铜人系青年 式,长短大小与真人同,体内装配五脏六腑,与真人生理结构一致,四肢及内脏均可拼拆。外表刻有三百五十四个穴位(据王惟一专著《铜人腧穴针灸图》),旁用金字标明穴位名称。奉宋仁宗旨令...
北宋针灸铜人为北宋天圣五年(1027)宋仁宗诏命翰林医官王惟一所制造,其高度与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体内雕有脏腑器官,铜人表面镂有穴位,穴旁刻题穴名。同时以黄蜡封涂铜人外表的孔穴,其内注水。如取穴准确,针入而水流出;取穴不准,针不能刺入。明代针灸铜人是明英宗诏命仿北宋...
次年,王惟一又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具练习针灸用的铜人。铜人大小与真人相似,胸腹腔中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和腧穴位置,并在腧穴钻孔通透。整个铜人身上有657个腧穴,穴名354个。使用方法是,先在铜人体表涂上一层黄蜡,再往铜人体内注满水,然后给铜人穿上衣服,让学生试针。如果腧穴找的准确,针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