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养生之养,含有保养、修养、培养、调养、补养、护养等意;生,就是指人的生命。概言之,养生就是保养人是生命。具体而言,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这种行为活动贯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前、病中、病后的生命过程。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中医养生学,凝聚了前人的养生智慧和经验结晶,早在先秦时期的《道德经》《庄子》等典籍中菊有专门的论述。创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世问,更是中医养生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她广泛吸取和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理论础, 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黄帝内经》以降,历代都有养生专著专篇,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理论升华和实践验证,中医养生学逐渐成为一门富有鲜明特色的中医分支学科,形成了稳定的学科体系,具有独立而深厚的学术理论与独特而丰富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学科体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涵了生命观、寿夭观、健康观、和谐观、权衡观等基本观念;确立了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审因施养、三因制宜、五脏为本、杂合以养等基本原则。在其指导下,中医养生学所采用的养生手段和方法更是丰富多彩,不胜枚举。仅气功导引,就有“千家妙功”的美誉。这些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能养、能防、能治,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全面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人与环境和谐一体,而且简便易行,卓有成效,是人类却病延年的理想手段。

   由于历代养生家各自的实践何体会不同,其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侧重、各有所长,中医养生学逐渐分化出相应的学术流派。这些不同的流派从多角度发扬了养生学术理论,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中医养生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涉及天文气象、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心理行为、预防保健等诸多领域,其中的许多内容已成为当今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真正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能引导人们达到长寿境域的新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身学的理论和方法还会进一步充实、改进与提高。

                                                                                             ——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2022-07-20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0:36:1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养生学还认为,在必要时候,应使用药物调整人体的偏颇,以达到气血阴阳的平和。3. 以养气为要:在中国医学中,“气”是一个基本概念。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养气,因为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包括人体。因此,养生关键在于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养正气为本。4. 强调治未病:治未病是指在疾病发生之...

  •   中医养生学的学科体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涵了生命观、寿夭观、健康观、和谐观、权衡观等基本观念;确立了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审因施养、三因制宜、五脏为本、杂合以养等基本原则。在其指导下,中医养生学所采用的养生手段和方法更是丰富多彩,不胜枚举。仅气功导引...

  •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包括:1、天人相应,顺其自然:这一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外在环境的平衡。源自《周易》和《尚书》的“天人合一”思想,视天地人三者为一个整体。2、合理饮食,饥饱勿过:中医认为饮食是养生的关键,强调饮食要适量、均衡,避免暴饮暴食...

  •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如何通过养生方法来调整身体、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学科。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注重个体的内外平衡,全面调养身心。中医养生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内外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

  •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五、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 天地、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都要产生影响,使人体产生生理或病理的反应。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各种条件为自身服务。顺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二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 顺应四时气候变...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