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灸法保健的制作方法

-常用灸法 -选用方法与施灸禁忌 -灸法保健的机理 1.常用灸法 (1)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圆锥形的艾炷。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叫做一壮。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所谓直接灸,即是将艾炷放在腧穴上施灸。根据灸时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①无瘢痕灸:先在施术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或温水以增加粘附作用,再放上艾炷点燃,当病人感到的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3~5次,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本法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病人易于接受,应用广泛。 ②瘢痕灸:先在施术部位涂敷蒜汁,以增加粘附和 *** 作用,然后放置艾炷施灸。每个艾炷需燃尽自熄后除去灰烬,方可另换艾炷施灸,一般灸5~10次。在灸治过程中,为了减轻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位的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的痛。灸后一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留下瘢痕。《针灸问对》中说:“若要安,膏盲、三里不要干”,即指这种疤痕灸。 所谓间接灸是艾炷不直接放在皮肤上,而用不同的药物隔开,由于所用药物不同,名称也不相同,如以生姜片间隔者称隔姜灸,以食盐间隔者称隔盐灸。常用的间接灸又有以下几种; ③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次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④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次数。 ⑤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⑥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未,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次数为止。 (2)艾卷灸。又称艾条灸或悬灸,此指将艾绒卷成条状施灸。艾条是用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圆柱形,越紧越好,封口而成。如在艾绒中掺入其它药物则成为药条。使用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置于离皮肤1~2寸之上而灸之。由于艾条悬于穴位之上,并不接触皮肤,故称悬灸。此种方法操作简便,不易烧的皮肤,可以自己施灸,故被广泛使用。 (3)温针灸。此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使热力通过针身传人体内。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后,将毫针固定在适当的深度,用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直到燃完为止。也可在针柄上穿置一段艾条(长约1~2厘米)施灸。 2.选用方法与施灸禁忌 首先要根据体质情况及所需的养生要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使局部感至有温和的热力,以感觉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 施灸时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如不讲灸法次序,先灸下部、后灸头部,患者常出现面热、咽于、燥等症。施灸时要注意安全,防止燃烧的艾绒燃火或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艾灸时间,可在3~5分钟,最长到10~15分钟为宜。通常,健身灸时间可略短,病后康复施灸的时间可略长;春、夏二季,施灸时间宜短,秋冬宜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位宜长,老人、妇女、儿童施灸时间宜短,青壮年则时间可略长。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的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很快即可自行消失。若出现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水液,再涂以獾油或龙胆紫,并以消毒纱布包敷。瘢痕灸后,可在局部盖以消毒敷料,以防止摩擦,预防感染,保护痂皮。若并发感染,灸疮有黄绿色脓、液或有渗血现象,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对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3.灸法保健的机理 (1)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曰:“艾叶苦辛,性温,属纯阳之性,能回垂危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病而除百病。”这就说明灸法以艾火的温通经络作用,可使气血得以正常运行。 (2)培补元气,预防疾病。《扁鹊心书》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这说明艾灸有培补元气之作用,而元气充盛则邪不可干;故疾病可防。 (3)对脾胃有明显的强壮作用。《针灸资生经》里说:“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人体消化功能旺盛,而且可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提醒您:灸法保健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2022-09-23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6:27: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有人报道,灸至阴穴,对妊娠期29~40周的各类胎位异常孕妇施灸,在2069例中有1869例的异常胎位得到纠正,占总治疗例数的90.3%;并在41例实验观察中,推论艾灸至阴穴可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子宫活动,同时胎儿活动也增强,这些动力学因素,均有助于胎位的自动转正。 其它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

  • 用“雷火灸”治疗眼病,采用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的棒式悬灸,其手法主要有旋转灸法与啄式灸法。旋转灸法用于闭目灸、睁眼灸及灸耳廓。啄式灸法用于点穴(点眼穴、点耳穴,包括灸耳门)。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6天为一疗程。经过3~5个疗程的治疗,多数患者症状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临床研究表明,...

  • 处方:关元、三阴交、命门、肾俞。 操作:施以灸法。 4.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 处方:关元、太冲、次髎、归来、血海。 操作:针以泻法。提醒您:前列腺炎的针灸疗法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穴:大肠胃 方法:轻 *** 留针20min。 2、拔火罐 取穴:天枢关元大肠俞小肠俞 方法:留罐10min,日二次。提醒您:针灸治疗泄泻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 艾灸 人们将艾叶制成艾绒,用以熏灸穴位,通过热力和其性温的性质可以达到温煦气血、透达经络的作用。而在治疗方面,艾叶其实主要是能够治疗虚寒性疾病,其治疗出血的作用也是一样,人们将它誉为“妇女良药”,用止崩漏、月经不调、宫寒不孕、虚寒痛经、带下清稀等等,其实都不理解“虚寒”二字。所以在...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