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找准穴位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利用人体体表的各种解剖学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也叫自然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又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1.固定标志:是指体表各部位由骨节、肌肉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位置固定的标志。以此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简单而又准确。如眉头定攒竹,口角旁开4分定地仓,脐上4寸定中脘,乳头旁开1寸定天池,第2腰椎棘突下定命门,腓骨小头前下方陷中定阳陵泉,拇指桡侧指甲角旁1分定少商等。
  2.活动标志:是指人体各部位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等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标志。这些标志只有在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时才会出现,所以定穴时要求病人先采取相应的 和活动姿势,然后才能依据相应的标志来确定腧穴位置。例如,屈肘时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定曲池,屈膝时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定犊鼻,张口时在耳屏前与下颌关节之间凹陷中取听宫,咀嚼时在咬肌隆起处当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陷中取颊车等。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始见于《灵枢·骨度》。它是将人体各部的长度和宽度,以骨节、缝纹或其他标志为依据定出分寸而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现行使用的“骨度”折量尺寸主要是以《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尺寸为基础,又经历代医家补充修改,已成为腧穴定位时折量尺寸的基本准则。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的患者,均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折量。
  现将常用的“骨度”折量寸数列表(表2-2)、绘图(图2—2)简介如下:
  常见“骨度”折量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说明
  头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面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直寸
  部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直寸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
  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 18 直寸
  突下(大椎)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胸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9 直寸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经穴的纵向距离
  腹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8 直寸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胁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 直寸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部 两乳头之间 8 横寸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 12 直寸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背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子侧点)至后正中线 3 横寸 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腰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横寸 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部

  上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9 直寸 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肢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2 直寸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部

  下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肢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3 直寸
  部 股骨大转子至国横纹 19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足三阳经穴的纵
  向距离( 至国横纹相当14寸)
  国横纹至外踝尖 16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
  纵向距离

  三、指寸定位法
  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是以患者的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测量定穴的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伸直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横量四指宽度作为3寸。

  四、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前人在针灸临床实践中创立的许多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例如两耳尖直上取百会,两手虎 叉取列缺,自然握拳中指尖所点处取劳宫,立正姿势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等。但是,为了定穴准确,在采用本法取穴时仍应结合前述的解剖标志或“骨度”分寸取穴法互相参照,力求准确定位。2010-04-23
那你至少要多看看中医关于针灸的取穴方法的书籍了。2010-04-23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0:08:4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我将分享一种简便且有效的找穴方法。首先,可购买模型小人或穴位图,直观且方便,但模型小人只能提供大概位置,不够精确,而穴位图则需死记硬背,缺乏立体感。其次,可依据“同身寸法”寻穴,即以自身手指宽度为基准,如拇指宽为一寸,食指加中指宽为一寸五,以此类推。在寻找穴位时,通常会感受到酸...

  • 要准确找到穴位位置,我们需要有一些基础知识。首先,我们得先从专业中医书籍上找到穴位定位的书面描述,比如:足三里穴,书上介绍: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其次要有一定的现代解剖学基础知识。再结合经络学里面介绍的一些穴位定位法,综合起来就能够准确找到穴位了。...

  • 一、体表定位 从体表来看,行间穴位于足背上,具体在第一根大脚趾与第二根脚趾的缝隙间下方大约2寸的位置。经常按摩此穴,有助于治疗腿抽筋、中风以及失眠等症状。二、解剖定位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行间穴位于趾蹼边缘的后方,周围分布着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以及第一趾背动脉和静脉。...

  • 1. 标准折算法 这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最精确的取穴方法。该方法将人体各个部位之间的距离定为标准数字,作为取穴的依据。无论个体的大小、高矮、胖瘦,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数字进行折算,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例如,将肘横纹到腕横纹之间的距离定为12寸,如果需要取间使穴,该穴位于腕横纹上3寸的两根筋腱之间,...

  • 取肩前穴有两种方法:针刺法和拇指法。针刺时,会感受到局部酸麻,找到穴位后,将针头直接刺入皮肤约1.5寸即可。而拇指法则更简单,只需用拇指肚紧贴在人体上肢臂三角肌的前缘,手臂自然下垂,在腋前有皱纹的方向朝上约1.5寸处进行点按和环形按揉。需要注意的是,穴位是较为敏感的位置,特别是肩前...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