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中医治法之祛湿法

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水湿为病的方法,统称为祛湿法。湿为六*之一,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为湿从外来,多因居处卑湿;或淋雨涉水,正不胜邪所致,其病以肌表经络居多,多见寒热起伏,头胀身重,肢节烦痛,或身面浮肿及湿温,黄疸等证;内湿为湿从内生,每因过嗜生冷,恣啖酒酪,中阳失运所致,其病以脏腑气血后多,证见胸痞腹满,呕恶泄痢,黄疸,淋浊,带下,水肿,痰饮等。但外湿与内湿有时相因互见,表湿甚者,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者,亦能波及于肌表,二者不可截然划分。祛湿法即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消肿退黄,止利止带,健脾和中等作用。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最易伤人阳气,其中人缓,其入人深,能阻塞气机,能滞留成水,病难速愈。湿病范围亦较广泛,论其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分;论其变化,有寒化热化之异;湿邪为病又易兼挟风、寒、热等其他邪气,故其治法也比较丰富。如《素问。阳液醪醴论》有“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腑”之说;《丹溪心法》提出“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并立发汗、利尿、芳香化浊等法;李东垣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治湿不分三焦非其治也,”等等。根据这些原则,我们综合前人经验,把祛湿法分为燥湿化浊、清热利湿、利水化湿,宣散湿邪等四个类型来叙述。至于水湿壅聚、邪盛正实可以攻逐者,已见于泻下法,此不赘述。另外,湿之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但二者实难截然划分。至于水湿与痰饮,又有密切联系,所谓“脾湿生痰、聚水成饮”,故化湿利水之剂,又可主治水气痰饮,祛湿法选择的药物,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评为故而止”的原则,选用多系苦辛温燥或淡渗泄利之品。祛湿剂则属于“十剂”中之“燥可去湿”,“通可去滞”及“滑可去着”的范围。

  临床运用祛湿法时,首先要辨别湿邪所在部位,而给予恰当治疗。若湿邪偏上偏表者,宜微汗发之;湿邪偏下偏里者,宜从小便利之,此即“开鬼门,洁净腑”之法。除此以外,还须审其湿从寒化或湿从热化,寒湿宜温化;湿热宜清利。同时还可结合病人体质,形体俱实者,可以攻逐;形体俱虚者,则须扶正。另外,从脏腑的功能看,湿邪为病多与肺、脾、肾、肝的功能失调有关。如肺主治节而通调水道,肺气不降则通调失职;脾化湿而主制水,中阳失运则水湿泛滥;肾主水而司气化,肾不化气则关门不利,水无所主聚而成患。他如膀胱、三焦均与水湿的疏利有关。因此,祛湿法多从这些脏腑着手论治。

  至于本法运用的禁忌问题,主要宜注意:对阴虚津亏之体,不可过用苦燥与分利,以免伤阴之弊。对病后、年老、孕妇等,利湿时须配伍健脾之品,以顾正气为要。2023-02-27
mcxzy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19 06:40:0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单纯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或真实假虚证。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病证。但在具体应用时,亦应分清是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以便确定其治法是扶正为主而兼顾祛邪,还是祛邪为主而兼顾扶正。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而正虚不甚,尚耐攻伐...

  • 从足根部外侧开始向上按摩,再从上至下按摩刺激5遍,在重点穴位,如三焦俞、脾俞、肾俞、心俞、肝俞停留数秒按摩之。2、 再借用食指力度按压足小趾爪甲外束骨穴,按摩频率约每秒1次,按压10次即可。3、 找准腰背部中线处督脉位置,推拿按摩的方式从上至下按摩5遍。6大中医祛斑误区要警惕误区1:长...

  • 祖国医学治法丰富多彩,可归纳为“八法”,分别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八个字虽然简单,但蕴含着深刻的治疗原理,能够治愈多种疾病。汗法,是通过发汗、调和营卫、宣畅肺气等方法,使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随汗排出体外。此法适用于治疗表证。吐法,则是通过催吐或涌吐的方法,将停留...

  • 4.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应用饮食的寒、热、温、凉(四气象和咸、淡、甘、苦、辛(五味)等对人体产生的作用,来进行防斑治斑的一种方法。饮食方: 莲子龙眼汤、苹果鸡蛋羹、百合猪蹄、八珍美容露 功效: 补脾助运化,刺激皮肤细胞生长、促进新陈代...

  •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涵盖四个关键部分:1. 哲学基础: 中医学深受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影响。气一元论强调气为宇宙本源,气的运动变化决定了物质世界的演化,也影响人体精气与生命活动。阴阳学说则阐述对立统一,五行为万物分类,用于解释人体结构、生理和病理。2. 生命现象理论: 包括气血津液的生成与功能...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