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气温病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伏气温病的方剂 2 古籍中的伏气温病 1 拼音 fú qì wēn bìng
2 英文参考 insidious pathogen warm diseas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hidden exogenous seasonal disea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s caused by insidious pathogenic factor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伏气温病为病证名[1]。指感受外邪后,蕴伏于里,或因平素内热,复为新邪诱发的一类温病[1]。大多初起即以里热为主,与新感温病初起有表证者不同。伏气源出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一语[1]。《温热经纬》卷二有《仲景伏气温病篇》[1]。临床特征为病发即内热较重,或有显著化燥灼阴的气分或血分征象[1]。症见脉细数或沉数而躁,苔厚腻,或舌赤无苔,溺赤,口渴,发热等[1]。治疗以清里热为主,又当密切顾及津液[1]。
参见温病、春温、伏暑、温疟:
温病为病名[2]。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简称“温”[2]。1.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2]。后世泛称“温热病”[2]。《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温病一般起病较急,发热较甚,传变较快,容易化燥伤津,后期尤多阴枯液涸等[2]。温病的治疗,一般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选用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回阳固脱等法[2]。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2]。2.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2]。《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3.指春季发生的热性病[2]。《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此说成为后世医家“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2]。
春温为病名[3]。见《温疫论补注·诸家温疫正误》。伏气温病的一种,系冬受寒邪,伏至春季所发的温热病(《温热经纬·叶香巖三时伏气外感篇》)[3]。临床以初起即出现里热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为特征[3]。治宜清泄里热为主,方用黄芩汤等[3]。如兼有恶寒头痛,则用葱豉桔梗汤加黄芩以表里两解[3]。如热入阳明、壮热口渴、汗多、脉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则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以清气泄热或攻下泄热[3]。如热入营血,或伤阴动风,均可参用风温治法[3]。一说本病亦属新感温病(见《增补详注温病条辨》卷一)[3]。亦有因新感外寒,触动伏气而发(《时病论》)[3]。《类证治裁·温症》:“温为春气,其病温者,因时令温暖,腠理开泄,或引动伏邪,或乍感异气,当春而发,为春温。”
伏暑1.病名[4]。指发于深秋以至冬月的伏气温病[4]。见《严氏济生方》卷三。《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伏暑症,暑久伏病也……若热毒之气既已受之,或为些小风寒所固,此毒遂渐渐入内,伏于三焦肠胃之间,或秋或冬,久久而发,此暑毒伏于人身之内。”因病发季节不同,有秋时晚发、秋后晚发、伏暑晚发、伏暑伤寒等[4]。病证轻重与邪伏时间的长短有关[4]。《温病条辨》卷一:“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初起多由新感引动,头痛身热,恶寒无汗,体痛肢楚,脘闷恶心,口渴或不渴,便秘或溏,色如红酱,溺黄浊而热,继则状如疟,但寒热模糊不甚分明,或皮肤隐隐见疹,或红或白,甚或但热不寒,热盛于夜,谵语烦躁,渴喜冷饮,或呕或呃,天明得汗,身热虽减而胸腹灼热不除,病程久延,速则三四候可解,缓则五七候始除[4]。舌苔白腻而厚或满布如积粉,继则由白转黄,甚则转灰转黑,或糙或干,或焦而起刺,或燥而开裂[4]。亦有初起即寒少热多,日轻夜重,头痛而晕,目赤唇红,面垢齿燥,烦躁恶热,口干不喜饮,饮则干呕,咽燥如故,肢虽厥冷而胸腹灼热如焚,大便多秘,或解而不多,或溏而不爽, *** 如灼,溺短赤涩,剧则手足瘈疭,昏厥不语,或烦则狂言乱语,静则郑声独语,舌色鲜红起刺,剔无苔垢,甚则深红起裂,或嫩红而干光,俟其邪由营转气,苔始渐布薄黄,及上罩黏腻薄苔,如舌红中夹黑苔,或舌红起刺中夹黄黑苔者,症情凶危,本病脉多弦数不扬,治宜视热偏重者,按暑温治疗,湿偏重者,按湿温治疗[4]。2.指病因[4]。《六因条辨》中卷:“四时伏气,皆能为病,即伏寒、伏风、伏燥,皆可与伏暑立名主病。故春温为冬令之伏寒,肠风为春令之伏风,疟痢为夏间之伏暑,咳嗽为秋天之伏燥,以类而推。”
2022-11-20
mcxzy 阅读 7 次 更新于 2025-04-02 09:54:4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伏气温病(伏气温病)一般指春温。春温,中医病名。伏气温病的一种,系冬受寒邪,伏至春季所发的温热病。临床以初起即出现里热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为特征。治宜清泄里热为主,方用黄芩汤等。如兼有恶寒头痛,则用葱豉桔梗汤加黄芩以表里两解。如热入阳明、壮热口渴、汗多...

  • 1、伏气温病是指邪气侵入体内后,伏藏于体内,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起急性热病。以下是对伏气温病的详细介绍。预防伏气温病的关键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和情志刺激,保持饮食规律,注意气候变化。2、伏气温病的病因主要包括过度疲劳、情志刺激、...

  • 其中,伏气温病是指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的一类温病。历代医家多以伏邪来解释伏气温病,但有些医家对于是否存在伏邪问题存在质疑,伏邪是存在的,下面试从麻疹一病浅谈对伏邪的理解。 麻疹属于温病学中伏气温病范畴,从其发病症状即可判断,「初时发热,俨似伤寒,目出泪而不止,...

  • 《羊毛瘟症论》是清代随霖于1795年撰写的一部温病著作,又名《瘟症羊毛论》。随氏认为羊毛瘟属于伏气温病,其特征为较少发生,但易被误诊误治,因此编写此书。书中详细论述了羊毛瘟的病因、发病特点、临床症状以及治疗药物方剂。羊毛瘟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其病因与气候、环境、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

  • 所谓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温病学说亦称伏邪为“伏气”[2]。伏气为病证名[2]。又称伏气温病[2]。《伤寒论·平脉法》:“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