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病不是“半表半里证”

提到少阳病很多人就会说少阳病是“半表半里证”。其实《伤寒论》中没有 “半表半里证”,少阳病也不是“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的由来

“半表半里”首见于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如其在第148条注云:“与小柴胡汤以除半表半里之邪”, “半表半里”由此而来。《伤寒论》第148条指的是“阳微结”,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论》第96条指出小柴胡汤的主证时,“往来寒热”居其首,因此,有人认为“往来寒热”是邪在半表半里的典型表现,如尤在泾认为“进而就阴则寒,退而从阳则热”,而少阳病又只有小柴胡汤一方,所以就认为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了。

另外,从《伤寒论》三阳病分析,太阳病有发热恶寒,为典型的表证;阳明病则发热恶热,为典型的里证;而少阳病则为“往来寒热”,既不同于太阳的表证,又有别于阳明的里证。从治法上看,亦与太阳之表的汗法和阳明之里的清、下法不同,而独取和解一法。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汤加减是已。”

可见,将其称为“半表半里”也有道理,因此,从成无已以后,和者甚众,沿用至今。

“阳微结”是表里同病,而非“半表半里”

《伤寒论》第148条讨论的是“阳微结”,所谓“阳微结”是内有热结而大便硬,但热结不重,同时外有表证。所以原文说“必有表,复有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原文的意思是“阳微结”的性质是表里同病。成无已将“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理解成“半表半里”,显然是混淆了概念。“半在里半在外”和“必有表复有里”是同义的,就是表里同病,而“半表半里”是在表里之间的位置。

虽然如上所述,用“半表半里”解释“往来寒热”和少阳病用“和解”的治法都好像很有道理,很顺理成章,但是,这并不是《伤寒论》的原意;同时,也带来了理论上的混乱,比如说“半表半里”究竟是在太阳和阳明之间呢?还是在阳明和三阴之间呢?再比如说,根据八纲辨证,从病位来看,只有表证和里证,即非表即里,非里即表,不可能有半里之间的证候,那作何解释呢?

“往来寒热”不是邪在“半表半里”的表现

“往来寒热”是少阳病的特征性表现,这是肯定的,但是“往来寒热”的形成机理不是邪在半表半里。《伤寒论》第96条提出了“往来寒热”是小柴胡汤的主证,第97条对这一主证的形成机理做了说明:“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争,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形成“往来寒热”的原因是“正邪分争”。“正邪分争”就是正邪双方相持不下,互有胜负。形成“正邪分争”的原因是,病至少阳,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双方都呈衰减之势,正气虽能抗邪,但却无力一鼓驱邪外出;邪气虽能侵袭人体,却也不能长驱直入。在六经病中,太阳、阳明可谓正盛邪实,三阴病则是正气虚衰,少阳病是比较特殊的阶段,其特殊性就是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双方都呈衰减之势。这也是少阳病最本质的特征,这在《伤寒论》中是可以找到证据的。

证据1:第96条中小柴胡汤第一个主证是“往来寒热”。

证据2:第97条明确指出病人的体质状态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证据3:小柴胡汤中用了人参、甘草、大枣,显然是为了扶助正气。

证据4:第265条谓“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其中弦属少阳,细为正气不足。

证据5: 热入血室治从少阳,用小柴胡汤。而热入血室的特定时期是妇人经水适来适断。妇人经期的体质状态当与“血弱气尽”同类。

由此可见,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双方都呈衰减之势,才是少阳病最本质的特征;扶正祛邪并用,才是小柴胡汤和解的实质。如果小柴胡汤不用人参、甘草、大枣,就不是真正的小柴胡汤了,也就失去了和解的意义,也就不可能治好少阳病。

正气不足的发热可用小柴胡

那么《伤寒论》中怎么用小柴胡汤呢?在《伤寒论》中用小柴胡汤的条文一共有17条,其中有8条提到了发热,分别是:往来寒热(第96条)、呕而发热(第379条)、身热恶风(第99条)、头痛发热(第265条)、差后发热(第394条)、发潮热(第229条)、热入血室(第144条)、黄疸发潮热(第231条)。由此可见,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小柴胡汤是退烧的方。

是否所有的发烧都能用小柴胡汤呢?显然也不是,如果发烧与恶寒并见,那是太阳病的发烧,就需要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如果发烧不恶寒,反恶热,那是阳明病的发烧,就需要用白虎汤或承气汤;小柴胡汤治疗的是少阳病的发烧。少阳病的发烧是往来寒热,往来寒热代表的病机是正气已显不足,由此可以引申,凡是正气不足的发烧都可以用小柴胡汤,如老年、小儿、孕妇、产妇、妇女经期、大病、久病等特殊的人群。现例举典型病案如下:

病案1:1988年,一产后乳痈患者,中医用大剂清热解毒药,西医用大量抗生素,感染不能控制,曾进行多次病例讨论,一致认为应继续加大清热解毒和抗菌素用量,仍无效。笔者提出:可仿《伤寒论》热入血室例,用小柴胡汤,众医苦于别无良策而同意试用,方用小柴胡汤合五味消毒饮,服二剂开始退烧,一周而愈。

病案2:1995年,我国一位非常著名的女作家患慢性肾衰住北京一家大医院,在住院的过程中出现感染发烧,经会诊用过许多抗生素,无效。后有人建议请中医专家会诊,找到笔者的导师时振声教授,用小柴胡汤原方,重用柴胡30克,黄芩15克,人参10克,服二剂退烧。2022-07-27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20 12:28:0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少阳病,属半表半里阳证,病位广泛,气机不畅,正邪交争,呈现热像。病性属阳,不属表证与里证,提纲包括“口苦、咽干、目眩”。口苦反映胆热,咽干提示上焦有热,目眩多与肝胆有热相关。与太阳病、阳明病的热像不同,少阳病热在表里之间,缺乏驱邪外散的通道,化为郁火,多为低烧,上焦热象显著。

  • 少阳病属于热证范畴,也被称为半表半里证。这是因为病邪已经离开了太阳表证,但还未进入阳明里证,处于表里之间的状态而得名。少阳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口苦、咽干和目眩。口苦是由于少阳受病,邪热熏蒸,胆热上腾所致。咽干是津液被热灼的表现。目眩是因为少阳风火上腾,与肝胆相关。伤寒论注中说:“口、...

  • 提到少阳病很多人就会说少阳病是“半表半里证”。其实《伤寒论》中没有 “半表半里证”,少阳病也不是“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的由来 “半表半里”首见于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如其在第148条注云:“与小柴胡汤以除半表半里之邪”, “半表半里”由此而来。《伤寒论》第148条...

  • 中医所说的“少阳病”,是指伤寒六经辨证中的一种病证。少阳位于太阳和阳明之间,是半表半里的病位。其症状特征包括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少阳病可由太阳病传入,或由病邪内侵结于胆腑所致。治疗少阳病的原则是和解少阳,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小...

  • 从疾病性质上分析,少阳病既非单纯的表寒证,也非里热证,而是位于表里之间的半表半里证。它具备达表转化为太阳病或入里转化为阳明病的可能性,因此也被称为“枢”。然而,有观点认为少阳病在阳明与太阴之间有特定的传变顺序,但这一观点与《伤寒论》六经病篇内容不符,违背了六经病机转化的规律,...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